2025-05-02
曝險少 年是什麼?律師解釋認定標準與處遇方式

雷皓明 律師

在台灣,少年犯罪與偏差行為一直是社會關 注的議題。根據少年事件處理法的規定,曝險少年是指處於犯罪邊緣,需要特別照顧和保護的青少年。這些少年可能攜帶危險器械、施用毒品,或有預備犯罪的行為,但尚未觸犯刑罰法律。為了及時介入並提供適當的輔導機制,少年事件處理法於1971年7月1日開始施行。各地方法院設有少年法庭,專門處理曝險少年及少年觸法行為。當少年的監督權人、學校或相關保護機構發現少年有曝險情形時,可通知少年住所、居所或所在地的少年輔導委員會進行處理。
1. 曝險少年的定義與認定標準
根據少年事件處理法的規定,曝險少年是指有一定危險行為或偏差行為,但尚未達到觸犯刑事法律的程度。這些行為包括無正當理由經常攜帶危險器械、施用毒品或迷幻物品,以及有預備犯罪或犯罪未遂的行為。
對於施用毒品的青少年,如果涉及的是第三、四級毒品,依照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的規定,通常 只會被處以行政罰鍰及要求參加毒品危害講習,而不會受到刑事處罰。這樣的處置方式,是希望能夠及早介入,防止青少年犯罪問題惡化。
另外,有些青少年雖然有預備犯罪或犯罪未遂的行為,但法律基於一定情況並不予以處罰,例如預備竊盜、未遂傷害等。儘管如此,這些行為仍然顯示出少年有偏差或危險的傾向,需要政府與社會適時介入輔導,避免他們真正走上犯罪的道路。
2. 曝險少年的處遇方式
當警察、檢察官、法院或少年監護人發現少年有曝險情形時,可以通知地方的少年輔導委員會進行處理。少年輔導委員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肩負著協助和保護曝險少年的功能。
(1)少年輔導委員會的角色與功能
少年輔導委員會是一個跨領域的合作平台,結合了福利、教育、心理、醫療、警政等各方面的資源和專業人員。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對曝險少年進行適當的青少年輔導,幫助他們遠離危險,走上健康成長的道路。
(2)結合各領域資源進行適當期間之輔導
少年輔導委員會透過整合各領域的資源,為曝險少年提供全方位的協助。這包括:
- 心理諮商與輔導,幫助少年建立正向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
- 教育支持,協助少年在學業上取得進步,預防中輟
- 家庭功能的強化,改善親子關係
- 社會資源的連結,如經濟扶助、課後照顧等,減輕家庭負擔
(3)評估是否需由少年法院介入處理
在輔導過程中,少年輔導委員會會持續評估曝險少年的狀況。若評估認為需要少年法院的介入才能有效保障少年的健全發展,委員會可以向法院提出請求。同時,即使案件進入司法程序,委員會仍會持續提供少年保護和輔導服務,與法院密切合作,共同為曝險少年的未來而努力。
3. 家庭、學校與社會對曝險少年的預防與協助
青少年犯罪預防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父母應該多關心孩子的日常生活、交友狀況及心理健康,適時給予關懷和引導。家長若能營造溫暖、正向的家庭環境,將有助於預防孩子成為曝險少年。
學校在青少年犯罪預防上扮演重要角色。老師應留意學生的行為表現,若發現有偏差行為,應及早進行輔導。學校也可舉辦法治教育、品德教育等活動,灌輸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與能力。
社會各界也應積極投入青少年犯罪預防工作。政府單位與民間組織可提供多元的課後照顧、休閒活動、心理諮詢等服務,幫助青少年遠離犯罪誘惑。社區也可舉辦青少年犯罪預防宣導活動,促進居民對此議題的關注與參與,共同營造安全、健康的成長環境。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