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6
汽 車折舊怎麼算?律師解釋計算方法與賠償原則!
鄭堯駿 律師
在車禍事故中,車輛的折舊計算是影響賠償金額的關鍵因素之一。此外,車輛的耐用年數也會影響汽車估價和折舊計算。法院大多參考行政院頒布的固定資產折舊率表,本文就讓律師來完整說明汽車折舊的計算方式!
1. 車禍賠償中的折舊概念
當我們購買二手車時,總會考慮到車輛的折舊程度,畢竟這影響著二手車價格。同樣地,在發生車禍時,折舊也是計算汽車維修成本與賠償金額的重要因素。了解折舊在車禍賠償中的適用範圍與計算方式,有助於我們爭取合理的賠償。
(1)折舊適用範圍:零件與材料費
在車禍維修中,汽車零件與材料費用通常需要計算折舊。這是因為更換的零件是全新的,而受損車輛的零件已經使用一段時間,價值有所折舊。計算折舊可以確保車主獲得公平的賠償,而不是獲得超出受損車輛 實際價值的賠償。定期進行汽車保養,如更換機油、濾芯等,有助於減緩車輛折舊速度,維持較高的二手車價格。
(2)不一定適用折舊的項目:工資、鈑金、塗裝
然而,並非所有車禍維修費用都需要計算折舊,其中修車工人的工資是固定的,不會因車輛折舊而有所不同。
此外,車身鈑金修復和重新塗裝的費用通常也不計算折舊,因為這些工序是為了將車輛恢復到事故前的狀態,而非提升車輛價值,但實務見解中也有採要折舊,所以板金跟塗裝有可能適用也有可能不適用。
為了減少意外發生後的修繕費用,車主平時應養成良好的駕駛習慣,並定期進行汽車保養,及時發現並解決潛在問題。
(3)耐用年數對折舊的影響
車輛的耐用年數是計算折舊時的關鍵因素。根據法規,小客車的耐用年數為5年,機車為3年。耐用年數越長,折舊速度越慢;反之,耐用年數越短,折舊速度越快。定期進行汽車保養,如定期更換零件、檢查車輛狀況等,有助於延長車輛的耐用年數,減緩折舊速度,同時也能降低日常的汽車維修成本。
2. 汽車折舊的計算方法
汽車折舊是車主在購車後必須面對的問題,它不僅影響著車輛的價值,也與汽車保險費用、汽車稅費及汽車貸款息息相關。為了更好地理解折舊對車主的影響,我們需要了解常用的折舊計算方法。
以下將介紹兩種主要的折舊計算方式:平均法和定率遞減法。
(1)平均法計算步驟與公式
平均法是一種簡單易懂的折舊計算方式,適用於使用年限較長的車輛。
其計算公式如下:
殘價 = 取得成本 ÷( 耐用年數 + 1 )【大於耐用年數的只算到這一項】
折舊額 =( 取得成本 - 殘價 )× 1 /( 耐用年數 )×( 使用年數 )
扣除折舊後價值 = 新品取得成本 - 折舊額
透過此公式,車主可以輕鬆計算出車輛的折舊金額,進而評估車輛的實際價值,這對於計算每月汽車保險費用和汽車貸款都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2)定率遞減法計算步驟與公式
定率遞減法是另一種常用的折舊計算方式,特別適用於新車的折舊計算。
根據台灣的規定,汽車之耐用年數為5年,依定率遞減法每年折舊千分之369;機車之耐用年數為3年,依定率遞減法每年折舊千分之536。值得注意的是,最後1年之折舊額加上歷年折舊累積額,總和不得超過該資產成本原額之10分之9。
定率遞減法可以更準確地反映車輛的實際折舊情況,尤其是在前幾年折舊較快的情況下,這種方法對於估算汽車稅費和調整汽車貸款策略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3)兩種方法的差異與適用情境
平均法和定率遞減法各有其優缺點和適用情境。平均法計算簡單,適合使用年限較長的車輛;而定率遞減法更符合新車的實際折舊情況,適合用於新車折舊的計算。此外,在計算折舊時,只有零件/材料部份會被納入考量,且汽機車使用年數必須大於耐用年數。
無論採用哪種折舊計算方法,車主都應該根據自身的需求和車輛情況進行選擇。合理的折舊估算有助於車主更好地管理汽車保險費用、汽車稅費和汽車貸款,做出明智的理財決策。
3. 折舊在車禍賠償中的應用
在車禍賠償的過程中,汽車折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果雙方都有肇事責任,賠償金額會依過失比例分擔。舉例來說,若您對車禍負有30%的責任,對方負有70%的責任,採用平均法計算折舊後,您能獲得的賠償金額將是折舊後金額的70%。這突顯出折舊計算在車禍賠償中的重要性。
然而,法院在計算折舊時通常會扣除較多金額,導致車主在維修後仍有部分損失。這時候,保險就顯得格外重要。在事故發生後,保險公司通常能全額給付維修費用,而保險公司如何向對方請求賠償則不再是車主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保險公司在法院向對方請求賠償時,法院仍會扣除折舊金額。
在車禍賠償案件中,主張不同的折舊方式可能會導致數十萬元的賠償差距。車禍受害方通常會主張採用「平均法」計算折舊,以獲得更多賠償;而肇事方則傾向於使用「定率遞減法」,以減少賠償金額。因此,主張的折舊方式對於車禍賠償金有著重大影響。了解汽車折舊在車禍賠償中的應用,有助於車主更好地保護自己的權益,並在不幸發生事故時,爭取合理的賠償。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