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7
二次詐騙是什麼?律師解析常見手法,助你避免再次受騙
林冠宇 律師
所謂的「二次詐騙」,就是指詐騙集團利用受害人的個資和心理,謊稱能夠幫助追回被騙的錢 財,實際上卻是設下圈套,再次進行詐騙。面對層出不窮的詐騙手法,讓我們透過律師的專業解析,深入了解二次詐騙的常見手法,學習如何保護自己,勇敢向詐騙說不!
1. 什麼是「二次詐騙」?
在台灣,近年來因為個資外洩事件頻傳,詐騙案件也層出不窮。許多詐騙受害者因為害怕丟臉,或是不想讓身邊的人擔心,往往不會讓親友知道,甚至不敢報警。另一方面,內心又很急著想把被騙走的錢拿回來,但往往沒有管道、求助無門。詐騙集團利用詐騙受害人著急、脆弱、恐懼的心理,宣稱可以免費提供「追討款項」的服務。
(1)詐騙集團利用受害人的脆弱心理
二次詐騙通常是在受害人已經遭受過一次詐騙後, 詐騙集團再度利用受害人的脆弱心理,以各種手段騙取更多金錢。受害人在第一次被騙後,心理防線已經被攻破,很容易再次落入詐騙陷阱。
(2)在網路上刊登「協助追回詐騙款項」的廣告
詐騙集團會在網路上刊登聲稱可以協助追回詐騙款項的廣告,吸引受害人上門求助。一旦受害者上勾,詐騙集團就會以各種名目要求受害者支付費用,例如手續費、服務費或保證金等。
(3)以「手續費」、「服務費」、「保證金」等名義騙取費用
在受害者支付了這些費用後,詐騙集團通常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留下受害者獨自承受更大的經濟損失。最後,不但先前被騙的錢無法被追討回來,還被越騙越多錢,陷入更深的困境,這就是典型的「二次詐騙」。
2. 常見的「二次詐騙」手法與話術
二次詐騙集團往往利用受害者的恐慌和急於討回公道的心理,設計出各式各樣的詐騙手法。這些詐騙集團不僅掌握了受害者的個人資訊,更精心設計出看似合理的說詞,讓受害者再次陷入騙局。
以下是幾種常見的二次詐騙手法:
(1)謊稱已破獲詐騙案
詐騙集團會假裝成執法單位,聲稱已經破獲詐騙案,並且掌握了犯罪集團的資金流向。他們會要求受害者配合調查,提供個人資料和銀行帳戶,聲稱這樣才能追回被騙的金額。然而,這一切都只是騙局,目的是騙取受害者的金錢。
(2)假冒警方受理民眾受騙案件
有些詐騙集團會偽裝成警察,聲稱正在受理民眾的詐騙案件。他們會要求受害者提供個人資料和匯款證明,聲稱這是調查的必要程序。但實際上,這些都是詐騙集團用來騙取更多金錢的手段。
(3)偽裝網路駭客,免費提供「追討款項」服務
還有一種詐騙手法是偽裝成網路駭客,聲稱可以免費追討款項。他們會要求受害者提供個人資料和銀行帳戶,聲稱這樣才能追蹤犯罪集團的資金流向。但實際上,這些所謂的「駭客」只是詐騙集團的成員,目的是騙取受害者的金錢。
(4)假冒受害者宣傳二次詐騙
二次詐騙集團還會假冒其他受害者,在社群媒體上宣傳自己成功討回被騙的金額,並推薦其他受害者聯繫特定的帳號尋求協助。這些帳號實際上都是詐騙集團的成員,目的是引誘更多受害者上當,進而實施二次詐騙。
面對這些二次詐騙的手法,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警惕。不要輕易相信自稱是執法單位或是網路駭客的人,也不要隨意提供個人資料和金錢。如果您不幸被騙,請立即向警方報案,並尋求合法管道的協助。
3. 快速辨識二次詐騙的方法
面對層出不窮的詐騙手法,我們必須時時提高警惕,學習如何快速辨別詐騙,才能有效預防受騙。以下提供幾個實用的技巧,幫助您識破二次詐騙的陷阱:
- 協助詐騙被害人的專家或組織,如果強調被騙的錢一定拿得回來,且在過程中以各種名義要求付款,就要提高警覺。
- 詐騙集團常會竄改來電顯示號碼,偽裝成銀行或信用卡公司的客服。若接到電話顯示「+」開頭的+886市話號碼的狀況來電,請務必小心謹慎。
- 許多詐騙網頁、留言和貼文,通常是透過翻譯軟體製作,因此經常出現錯字、非本地用語或不通順的語句。仔細觀察這些細節,有助於辨別詐騙內容。
此外,切記不要輕易點擊陌生的連結或附件,也不要隨意提供個人資料給未經證實的單位。透過這些方法,我們可以更有效地保護自己,避免落入二次詐騙的圈套。讓我們共同提升防騙意識,攜手打擊詐騙犯罪!
4. 被詐騙了怎麼辦?自保措施
如果不幸成為詐騙的受害者,保持冷靜是最重要的第一步。不要輕易相信詐騙者提供的任何資訊,也不要再提供更多的個人資料或金錢給對方。當收到來自不明來源的資訊或電話時,應該先進行身份驗證。如果對方自稱是來自某個知名機構或政府機關,請主動致電官方管道求證,確保訊息的真實性。
一旦確認自己被詐騙,應立即撥打165專線啟動圈存機制,並與警方聯繫,報告詐騙案件的詳細情況。提供所有相關信息,包括詐騙者的聯絡方式、交談記錄以及轉帳憑證等。同時,也記得要提出詐欺告訴,以便警方通知銀行凍 結帳戶,阻止詐騙者繼續進行不法行為。
為了避免再次受騙,民眾應加強對詐騙手法與話術的認識,提高警惕。多關注周圍親友是否有踏入詐騙陷阱的風險,互相提醒與叮嚀。透過學習正確的自保措施,如驗證身份、謹慎提供個人資料等,可以有效降低受騙的機會,保護自己和家人的財產安全。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