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3
感化院是什麼?感化教育的內容有哪些?讓律師告訴你!
唐樺岳 律師
感化教育其目的在於矯正少年不良習性,使其悔過自新;並授予這些青少年生活技能,重新適應社會,自謀生計;再衡量其實際需要,實施補習教育,讓它們有繼續求學的機會。在國 內,感化教育是由桃園敦品中學、新竹誠正中學及彰化勵志中學來執行。
1. 感化教育的法律依據與目的
感化教育的運作主要是依據《少年事件處理法》、《少年矯正學校組織準則》等相關法規,對收容的青少年進行嚴格管理和輔導教育。入院後的生活作息、行為表現都有一套規範,並以品德教育為主,知識技能教育為輔,讓少年有機會改過自新,避免再次誤入歧途,院內不僅有校園式的學習環境,也營造如家庭般的關懷氛圍。每位少年都會接受個別化的矯治計畫,同時參與團體活動,學習溝通合作。在此類特殊的矯正機構中,青少年能夠反省過錯,重塑自我,為未來重返社會做好準備。
(1)少年事件處理法中的感化教育規定
依據少年事件處理法規定,少年法院認為有嚴重偏差行為或觸法的少年,需接受感化教育時,得裁定交付感化教育。執行期間最長為3年,或至少年滿21歲。若少年在感化院接受教育滿6個月後,表現良好且無繼續執行必要,少年保護官或執行機關可向法院聲請免除或停止執行。
與監獄行刑法所規範的監獄不同,感化教育著重教育與輔導,而非懲罰。透過品格教育、知識技能培養、生活輔導等方式,協助收容少年改過遷善,矯正少年偏差行為,促進身心健康發展,使能復歸社會,適應社會生活。這顯示國家對於青少年犯罪預防及矯治的重視,期盼藉由完善的感化教育,讓有偏差行為的少年能夠重新出發。
2. 感化教育的內容與方式
感化院的教育方式著重在品德教育與知識技能的培養,透過多元化的課程與活動,幫助學生重建正確的價值觀及生活態度。在品德教育方面,感化院提供公民訓練、童子軍訓練、軍事訓練、體育活動、康樂活動及勞動服務等,以塑造學生良好的品格及紀律。而在知識技能的補習教育上,則提供小學到高中的課程,以及職業訓練如汽車修護、美容美髮等,增進學生的實用技能。
(1)品德教育與知識技能教育並重
感化院的教育目標在於促進學生身心健全發展,因此品德教育與知識技能教育同等重要。品德教育強調培養學生正確的生活習慣、道德觀念及服務精神,透過各種訓練與活動,啟發學生潛能及自我管理能力。知識技能教育則提供學生繼續學業的機會,彌補過去課業的不足,同時也提 供職業訓練,幫助學生習得一技之長,為未來就業做準備。
(2)校園式管理與家庭式關懷兼具
感化教育的生活管理採取校園式管理,學生需遵守作息時間、參與團體活動,接受軍事化管理,以養成守紀律、重團隊的好習慣。但對於年紀較小、不滿14歲的學生,則兼採家庭式的關懷方式,給予更多的關注與照顧。透過嚴管與關愛並重的方式,讓學生在身心皆得到適切的輔導與管教。
(3)個別化處遇與團體活動結合
學校會依照學生的特質、需求給予個別化的心理輔導與生活管理,針對每位學生製定輔導計畫,給予適性的協助。同時也重視團體活動的參與,透過各種競賽、表演、旅遊等活動,增進學生的互動、溝通、合作等能力,學習在團體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個別輔導與團體歷練中,幫助學生重新適應社會、培養正向積極的人生觀。
3. 感化教育學生的權益與義務
接受感化教育的學生,享有一定的權益,但也需履行相應的義務。學生有權定期接見親友,每週不超過2次,每次以30分鐘為限。學生可以自由發受書信,但由訓導組長檢閱,如有不當內容,可能會被刪除或不予發送。這些規定旨在保障學生權益,同時避免外界干擾感化教育的執行。
然而,學生在院內也須遵守紀律,不得違反規定。如學生違規情節重大,經過懲處仍無效,顯示感化教育難以收效,少年保護官可向法院聲請撤銷 ,讓學生繼續在感化院接受教育,直到感化目的達成為止。這體現了感化院以教育代替處罰的理念。
學生感化期滿出院後,如家庭支持不足,尚未成年者將由各縣市政府社會局安置;已滿18歲者則可尋求更生保護會協助,以利重返社會。感化院學生雖暫時失去自由,但其權益仍受法律保障,院方亦致力於學生的身心健全發展,使其能夠順利復歸校園、家庭與社會。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