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3
鄰損 如何求償?律師告訴你遇到鄰損爭議如何自保
陳嘉文 律師
隨著城市化和人口密度的增長,鄰居糾紛變得越來越常見。鄰損問題特別讓人頭疼。當隔壁建築工程導致我們的房屋受損或噪音污染時,該怎麼保護自己的居住權益?除了溝通外,了解法律定義和求償方式也很重要。這樣可以確保我們的權益不受侵害。本文將由專業律師深入探討鄰損問題的成因、預防措施和求償方式。
1. 什麼是「鄰損」?常見的鄰損原因有哪些?
「鄰損」指的是建築施工對鄰近房屋造成的損害。雖然民法和建築法未直接使用「鄰損」一詞,但它們對土地所有人開挖建築和施工安全問題有規範。這些規範要求不危害鄰地建物安全,否則可能會被勒令停工或拆除。
地方政府也設有鄰損認定標準,會考慮開挖深度和與鄰房距離等因素,決定是否需要賠償責任。 造 成鄰損的原因有幾種,以下分別說明:
(1)基地調查不當導致的鄰損
如果在動工前沒有進行充分的基地調查,例如土壤性質和地下水位等,可能會導致鄰損。因此,施工前應要求建商提供地質鑽探報告,了解基地和鄰地的環境特性,避免問題發生。
(2)設計規劃疏失引發的鄰損
如果建築設計疏漏,也可能引起鄰損。常見的疏漏包括:
- 開挖深度超出法規或環境條件的合理範圍
- 擋土設施如地下連續壁的規格強度不足
- 臨時擋土支撐的數量未達標準
在施工前,應該委託專業單位審視設計,確保其安全性和合理性。
(3)施工不當造成的鄰損
即使設計完善,若施工品質不佳,也可能導致鄰損。尤其是高風險工程,如地下室開挖和地下連續壁設置,施工安全非常重要。建議索取施工報告,監控施工是否依圖施工,數據是否正常。若發現異常,應及時向主管機關報告,要求建商處理。
(4)天然因素導致的鄰損
地震、豪雨等天災也可能引起鄰損,但責任分擔未必明確。通常由鑑定單位分析人為和天然因素的影響比例,判定責任。不同專家對影響比重的看法不一,最終需由法院判定,這是求償的一大挑戰。
2. 鄰損事件發生前、中、後如何保障自身權益?
面對鄰損風險,屋主應採取事前預防、事中監控、事後求償的三階段做法,以鄰損自保為目標,確保房屋安全。
在施工前,屋主應配合建商辦理現況鑑定,建立客觀的受損前紀錄。若有需要,也可自行委託專業單位進行結構鑑定,全面評估房屋狀況。
施工期間,屋主需提高警覺,密切監控鄰地工程進度。若發現異狀,如開挖深度超過規範、房屋傾斜、牆面龜裂等,應立即蒐證並通報主管機關,及時阻止損害擴大。此外,定期拍照存證,也是十分重要的鄰損自保措施。
萬一不幸發生鄰損,受害屋主應在第一時間內完成以下事項:
- 確保人身安全,必要時撤離現場。
- 通報主管機關,請其勘驗判斷受損情形。
- 申請建物安全鑑定,評估結構受損程度。
- 蒐集受損證據,包括照片、影片等。
- 聯繫建商或施工單位,要求說明並提出賠償方案。
- 若協商未果,則循法律途徑提起求償。
總之,鄰損自保的關鍵在於未雨綢繆、及時因應。透過事前的現況鑑定、事中的異狀監控,以及事後依法求償,屋主才能最大限度保障自身權益,免於鄰損糾紛的困擾,安心享受居住品質。
3. 求償鄰損損失的方式與管道
當不幸遭遇鄰損事件時,受損戶應該如何透過多種管道向建商求償?這裡將介紹幾種常見的求償途徑。
(1)向建商求償的方式
發生鄰損事故後,首先嘗試與建商和解協商。請求建商負擔修繕費用或住戶遷移費用。建商通常會委託鑑定公司評估損失。若雙方對鑑定結果有不同看法,可尋求主管機關或公正第三方協助調解。
(2)向政府主管機關申請協調
若建商協商不成,可向主管機關申請協調。主管機關會派員進行現場會勘。如果認為是真實的鄰損案,會要求建商提供鑑定報告和賠償方案。但公部門協助僅是調解,無強制力。若雙方對鑑定結果有爭議,可能會進入訴訟。
(3)提起訴訟進行求償
若協商和申請協調都無效,則需訴訟求償。提訴前,收集證據如照片和影像。訴訟費用高,時間長。建議先諮詢相關公會或尋求律師協助。
(4)組成自救會
若鄰損影響多戶,可成立自救會。集體訴訟可減輕個別負擔。透過記者會等方式施加輿論壓力。有組織的集體行動可爭取共同權益。
4. 鄰損求償可以要求哪些費用?
當遭遇鄰損事件時,受損戶往往面臨龐大的損失,包括房屋損壞、必須搬遷、租金支出等。依照臺北市政府制定的「臺北市建築物工程施工損害鄰房鑑定手冊」,鄰損求償費用主要可分為四大類:房屋修復費用、租金補貼、搬遷補助以及營業損失。其中 ,修復費用的計算最為複雜,需依房屋受損嚴重程度而有所不同。
房屋傾斜程度是判斷修復費用的關鍵。若傾斜在1/200以下,雖有傾斜,但仍屬安全無虞;介於1/200至1/40間者,結構安全堪慮,應儘速修復;超過1/40者則已有安全疑慮,可建議重建。修復費用的認定,應根據各類結構的市場單價、施工費用估列,再乘以樓地板面積計算而得。
而租金補貼和搬遷補助,則應以受損戶實際支出費用為計算基準。透過客觀的鑑定依據與合理的費用認列,讓受損戶的權益能獲得最大程度的保障,減輕鄰損事件帶來的經濟負擔。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