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5
未經同意拍照上傳違法嗎?律師解釋法律後果與保護措施!
雷皓明 律師
在社群媒體盛行的年代,許多人習慣隨手拍照上傳,但卻不知道未經同意拍照上傳可能已經侵犯他人的肖像權,觸犯法律。當照片涉及他人的私生活、隱私,或是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被公開使用,都有可能構成侵犯隱私,後果不堪設想。本文將由律師的角度解釋未經同意拍照上傳的法律後果,以及民眾可採取的自我保護措施,提醒大家在使用社群媒體時,也要注意保護自己和他人的肖像權,避免觸法。
1. 肖像權的定義與法律依據
肖像權是每個人對於自己外貌形象的決定權,是屬於個人權利的一種。這項權利賦予個人對於自己的肖像是否被製作、使用或公開的控制權。肖像可以透過繪畫、雕塑、攝影等多種藝術形式呈現,只要能辨識出是特定人的五官樣貌,都屬於肖像權保護的範圍。
在法律層面上,肖像權被歸類為人格權的一環。人格權是保障個人生存與發展所需的基本權利,包括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名譽權、自由權、信用權、隱私權等。雖然目前台灣法律中沒有針對肖像權單獨立法,但肖像權仍受到民法相關規定的保障。
(1)什麼是肖像權?
簡言之,肖像權定義為個人對自身肖像的專屬權利。這項權利賦予每個人決定是否允許他人製作、使用或公開自己肖像的權力。肖像權的保護對象包括繪畫、雕塑、攝影等各種藝術形式下的個人形象呈現。除非經過當事人授權,否則肖像權不得任意轉讓給他人。
(2)肖像權受到哪些法律保障?
雖然台灣現行法律沒有「肖像權」的專門條文,但民法中有相關規定可資援引。依民法第18條,當人格權遭受侵害時,受害人可以向法院聲請排除侵害,避免權益受損或陷於危險。若肖像權受到侵害,當事人可透過司法程序尋求公權力介入處理。
倘若侵權行為已造成重大損害,受害人還可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及第195條的規定,向加害人請求損害賠償或慰撫金。前者規定,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者,應負損害賠償責任;後者則明定,不法侵害他人的身體、健康、名譽、自由、信用、隱私、貞操,或其他人格法益而情節重大者,被害人雖非財產上的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
2. 未經同意拍照上傳構成侵權的情況
在現今數位時代,人們往往容易忽視他人的肖像權,輕易地在網路上傳散布未經同意的照片或影像。然而,這樣的行為可能已經構成了對他人肖像權的侵犯。以下我們將詳細說明哪些情況下,未經同意拍照上傳會侵犯他人的權益。
(1)製作他人肖像
未經當事人同意,擅自製作他人肖像就可能侵害肖像權。製作他人肖像包含利用拍攝肖像、繪製肖像、雕塑等方式,只要作成他人的肖像,就算沒有公開傳播,也算是侵權行為。例如在公園偷偷素描正在看報紙老人的肖像,即使只是自己保存創作,未公開展示,也有可能侵犯到當事人的肖像權。
(2)公開他人肖像
將他人的肖像放在電視、網路、社交媒體、報章雜誌等公開場合或平台傳播,明顯侵害肖像權。「肖像的公開」指的是將他人肖像公開展示給更多人看,關鍵在於「公開」這個行為,如果未經允許,無論意圖如何,都可能侵犯他人肖像權。
舉例來說:
- 在社交媒體上未經同意散布他人生活照,導致隱私外流。
- 遊客無意中拍攝街頭表演並上傳YouTube,如影片中清晰顯示表演者的臉,未經同意公開就可能觸犯肖像權。
(3)以營利為目的使用他人肖像
把他人肖像作成商品販售,或用於廣告、商業行為等營利目的,若未獲得當事人同意,就明顯侵犯肖像權。任何人的形象都不該在未經允許下用來生成收益,這不僅涉及倫理,也有法律規範。
常見的肖像侵權案例如下:
- 擅自將他人照片用於商品廣告宣傳。
- 未經同意將名人肖像用於代言或品牌合作。
- 盜用一般民眾照片製成周邊商品販售圖利。
綜上所述,肖像權侵權不只是隱私問題,更涉及商業利益的剝削。在網路時代,我們更應謹慎對待他人的肖像,尊重每個人對自身形象的支配權,避免造成無謂的侵權糾紛。
3. 防範肖像權受侵害的保護措施
面對肖像權遭到侵害的情況,我們應該如何自我保護與肖像權維護呢?首先,可以直接與侵權者聯繫,要求對方下架並刪除未經授權使用的照片或影像。如果對方不願意配合,那就需要蒐集所有的侵權證據,包括照片副本、網頁截圖、公開使用紀錄等,以備日後採取法律途徑時使用。
當證據齊全後,可以尋求律師諮詢,評估是否值得提告求償。法院可依據侵權情節的嚴重程度,判決侵權方賠償損失、公開道歉,並下令停止使用肖像。通常會先評估財產損害與非財產損害,一般人的肖像權財產損害較難量化,但若涉及精神損害,法院會斟酌雙方背景、經濟狀況決定賠償金額。不過要證明侵害行為「情節重大」才能成功請求精神賠償。
總之,當肖像權受到侵害時,受害人有權要求對方停止侵權行為,並視情節嚴重程度採取法律途徑提告求償。透過正確的自我保護措施與肖像權維護方式,我們可以有效地捍衛自己的權益,避免肖像遭到非法使用或散布。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