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2
集體 訴訟怎麼進行?律師帶你了解申請條件與流程!
李 慧盈 律師
當多數人因相同原因受害時,透過集體訴訟可以更有效率地尋求法律救濟。集體訴訟案件通常發生在公害、環保、建築、藥害、消費者等事件,原告人數往往超過百人。如果您是集體受害事件的當事人之一,了解集體訴訟的申請條件與流程非常重要。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了解集體訴訟的相關細節吧!
1. 何謂集體訴訟?
集體訴訟是一種特殊的民事訴訟制度,讓許多受到相同或類似損害的當事人,可以透過選定一位或數位代表人,集結成一個龐大的原告團體,共同對加害人提起訴訟,以追討賠償與維護權益。這種訴訟方式不僅能提高訴訟效率,也能確保判決的一致性,避免類似案件因個別訴訟而產生判決歧異的問題。
(1)集體訴訟的意義與特色
集體訴訟最常見於消費者保護、勞資糾紛、環境污染與證券交易等領域。透過集體訴訟,受害人可以集結力量,共同尋求法律救濟,不但能降 低訴訟成本,也能促進社會正義。
此外,集體訴訟還有以下幾項特色:
- 案件通常涉及大量受害人,且案情相似。
- 透過選定代表人的方式進行訴訟,簡化訴訟程序。
- 強調公益訴訟的社會意義,彰顯集體訴訟權的重要性。
- 判決結果對所有參與集體訴訟的成員都有約束力。
(2)集體訴訟與一般民事訴訟的差異
雖然集體訴訟仍屬於民事訴訟的範疇,適用的實體法規與一般民事訴訟並無二致,但在程序法上卻有顯著差異。提起集體訴訟須先經過法院的同意,確認案件適合採取集體訴訟的方式進行。此外,集體訴訟在律師團的組成、原告團的經營、訴訟資料的整理與損害賠償的計算等方面,都需要更專業的訴訟技巧與經驗。
總的來說,集體訴訟藉由集結受害者的力量,不僅能有效節省司法資源,也能實現訴訟經濟與程序公平的理念。透過消費者集體訴訟、勞工集體訴訟與環境集體訴訟等不同類型的集體訴訟,我們更能彰顯集體訴訟法的社會意義,維護大眾的集體訴訟權,追求公平正義的理想。
2. 集體訴訟的申請條件
集體訴訟是一種特殊的訴訟制度,讓許多受到相同或類似損害的當事人可以集結在一起,透過訴訟尋求救濟。這不僅能提高訴訟效率,也能減輕個別當事人的訴訟成本負擔。然而,並非所有案件都適合提起集體訴訟,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才能成立。以下我們將詳細說明集體訴訟的申請條件。
(1)受害人數達一定規模
集體訴訟成立的主要條件之一,是可能受害之人達一定之相當多數。因人數眾多,若個別起訴,實際上有困難,故有提起集體訴訟之實益。法律雖未明確規定受害人數的下限,但實務上通常須有數十人以上的受害群體,才較有機會成立集體訴訟。
(2)案情相同或類似
集體訴訟成立的另一重要條件是,所有可能求償的案情必需相同或類似。換句話說,每個受害人的損害原因及法律關係必須大致相同,才適合以集體訴訟方式解決紛爭。
若案情差異過大,法院可能認為不適合併案處理,而駁回集體訴訟的申請。
(3)常見適用集體訴訟的案件類型
在實務上,以下幾種案件類型最常見到集體訴訟的適用:
- 消費事件:消費者因商品瑕疵或服務不良致受有損害者,通常人數眾多,可依消保法提起消費者集體訴訟。
- 公害事件:如環境污染造成之損害,通常影響特定地區居民全體,人數眾多,受害原因相似,可依民事訴訟法提起環境集體訴訟。
- 證券、期貨交易事件:因投資人及交易人分散,對同一原因事實所造成之損害,可依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提起團體訴訟。
- 勞工權益事件:勞工因雇主違法致權益受損者,若人數眾多,亦可提起勞工集體訴訟,維護自身權益。
總之,集體訴訟乃保障多數受害人權益的重要法律途 徑。當案件符合受害人數達一定規模,且案情相同或類似的要件時,即可考慮循集體訴訟管道尋求救濟,透過訴訟集體訴權,減少訟累並提高勝訴機會。
3. 台灣集體訴訟的法律依據與案例
在台灣,集體訴訟有明確的法律依據。根據消費者保護法第50條第1項的規定,當同一原因事件導致眾多消費者受害時,消費者保護團體可以受讓至少20位消費者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並以自身名義提起集體訴訟案件。此外,民事訴訟法第44條之1也賦予多數具有共同利益的公益社團法人社員團體訴訟權,在章程所定目的範圍內,得選定該法人為選定人起訴,該法人得為社員就總金額提起訴訟。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第28條進一步規定,投保中心對於造成多數投資人或交易人受損害之同一事件,得由20人以上授與訴訟或仲裁實施權後,以自己之名義起訴或提付仲裁。這些法律條文為台灣集體訴訟提供了紮實的法律基礎。
在台灣集體訴訟的案例中,九二一大地震台北市東星大樓倒塌案是個著名的例子。受害居民及罹難者家屬透過律師團,向建商提起民刑事訴訟,以及向台北市政府提起國家賠償訴訟,藉由集體訴訟尋求救濟。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案例是投保中心曾代投資人提起內線交易民事求償官司,並於台北地院勝訴。這是該中心成立以來第一件內線交易民事求償勝訴案例,對證券市場不法行為之求償追訴具有指標意義,顯示出集體訴訟在維護投資人權益方面的重要性。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