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1
抗告意思是什麼?律師解釋適用情境與法律程序!

雷皓明 律師

抗告是在法律訴訟中,當事人或其他相關人士對法院的裁定感到不滿時,向 上級法院尋求救濟的法律程序。透過提起抗告,當事人可以請求上級法院廢棄或變更原有的裁定,以保障自身的權益。本文將由律師詳細解釋抗告的意思、定義及適用的情境,同時也會說明提起抗告的法律程序與時限,讓您對這個重要的法律救濟方式有更深入的了解。
1. 抗告的定義與要件
(1)抗告的法律定義
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抗告是指對於得抗告之裁定不服時,聲請上級法院撤銷或變更該裁定的救濟方法。抗告的目的是為了保障當事人的權益,避免法院做出不當或違法的裁定而損害當事人的權利。
2. 抗告意思及適用情境
抗告是一種法律救濟手段,當事人對於法院所做出的裁定有不同意見時,可以透過抗告尋求更高一級法院的審查。抗告的目的是請求撤銷或變更原有的裁定,以保障當事人的權益。
在訴訟過程中,當事人對於法官就證據採納、限制權利事項等所為裁定感到不服時,即可提出抗告。舉例來說,在刑事訴訟中,若被告對於法院所裁定的保釋金額有異議,認為金額過高而無法負擔,便可提出抗告,請求法院重新審酌並調整保釋金額。
3. 抗告的法律程序與時限
提起抗告時,應特別注意法定期限。一般刑事訴訟案件中,原則上要在裁定送達後的10日內,向原審法院提出抗告書狀。但如果是收容聲請事件,抗告期限則縮短為5日。抗告人必須在抗告狀中清楚說明提出抗告的理由,再由原審法院將抗告狀送交給抗告法院進行裁定。
抗告審理完成後,可能會有幾種不同的抗告結果。抗告法院可能會駁回抗告,維持原裁定;也可能發回原審法院,要求更改裁定;或是由抗告法院自行作出新的裁定。值得一提的是,抗告次數並沒有限制,因此常常成為檢察官和辯護人交鋒的一項重要程序利器。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