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31
法定財產制是什麼?律師帶你了解夫妻財產分配的方法

雷皓明 律師

在台灣,法定財產制是最普遍的婚姻財產制。當夫妻沒有特別約定財產分割方式時,就會適用法定財產制。 這種制度根據民法規定,將夫妻的財產區分為婚前財產和婚後財產。要判斷財產是婚前還是婚後取得的,主要看獲得財產的時間點。如果不能證明取得時間,通常會推定為婚後財產。了解法定財產制的運作方式,有助於夫妻在面對財產分割時做好準備,保障自身權益。
1. 法定財產制
法定財產制是台灣常見的夫妻財產分配方式,其特點在於清楚區分婚前與婚後財產。在法定財產制下,夫妻雙方對於婚前所擁有的財產各自保有所有權,不會因結婚而合併。這樣的安排保障了雙方的獨立財產權,避免因婚姻關係而導致財產的不當流失。
婚後所得的夫妻財產,包括工作所得、投資收益等,雖然也是分別所有,但在婚姻關係消滅時,配偶一方可就婚後財產主張剩餘財產差額分配。這項規定體現了法定財產制對婚姻期間雙方貢獻的肯定,確保了財產分配的公平性。
除 了婚前婚後財產的區分,法定財產制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夫妻可以協議一定金額作為結婚後自由處分金。這筆金額可以視為雙方的零用金,用於日常生活開銷或個人興趣,不需要對另一方負責。自由處分金的金額可由夫妻雙方根據實際情況協商確定,體現了法定財產制的彈性。
(1)法定財產制下的財產分類
- 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不受婚姻關係影響
- 婚後財產:分別所有,但可在婚姻關係消滅時主張剩餘財產差額分配
- 結婚後自由處分金:夫妻協議的一定金額,作為雙方的零用金
總的來說,法定財產制在保障夫妻雙方財產獨立性的同時,也兼顧了婚姻期間的貢獻和公平分配。對於許多台灣夫妻而言,法定財產制是一個務實且有彈性的選擇。
2. 法定財產制的特點
在台灣,法定財產制是婚姻中最常見的財產分配方式。在這種制度下,夫妻雙方對各自的財產享有獨立的所有權、管理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分權。這意味著夫妻雙方可以自由地處置自己名下的財產,無需對方同意。
法定財產制有以下兩個主要特點:
(1)夫妻財產各自管理
在法定財產制下,夫妻雙方對各自的收入和財產擁有完全的控制權。這包括婚前財產以及婚後所得的財產,如工資、投資收益、繼承或贈與等。夫妻雙方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來管理和使用這些財產,無需徵得對方同意。
然而,家庭生活費用的債務,如房租、水電費、子女教育費等,則由夫妻雙方連帶負責。
(2)婚後財產扣除債務後的剩餘財產平均分配
當婚姻關係消滅時,如離婚或一方去世,夫妻現存的婚後財產需要進行分配。首先,將因繼承或其他無償取得的財產以及慰撫金從婚後財產中扣除。然後,再扣除夫妻各自的債務。剩下的部分,即為剩餘財產,由夫妻雙方平均分配。
3. 婚姻關係消滅後,財產如何分配?
當夫妻決定離婚或不幸一方死亡時,採用法定財產制的夫妻需要對婚後所得的財產進行分配。首先,要計算雙方目前擁有的婚後財產總額,並扣除所有債務,得出淨值。接著,計算出雙方財產的差額,由財產較多的一方平均分配給另一方。
舉個例子,假設丈夫的婚後財產淨值為新台幣200萬元,而妻子的婚後財產淨值為新台幣100萬元。兩人的財產差額為100萬元,平均分配後,妻子可以向丈夫請求新台幣50萬元。這個過程體現了法定財產制下的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旨在保護婚姻關係中經濟弱勢的一方。
透過這種離婚財產分配的方式,法定財產制確保了夫妻雙方的權益,使得在婚姻關係中付出較多或收入較少的一方,能夠獲得合理的經濟補償。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