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1
破壞 電磁紀錄是犯罪嗎?律師解析可能的法律後果
雷皓明 律師
在現今資訊科技發達的時代,電磁紀錄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網路上的各種資料,到電腦硬碟中儲存的檔案, 這些都是電磁紀錄的範疇。然而,當有人故意破壞或竄改這些紀錄時,可能會觸犯法律,面臨刑事責任。根據台灣刑法規定,無故取得、刪除或變更他人的電磁紀錄,可能構成犯罪行為。這些行為不僅侵犯了他人的權益,也可能對社會秩序造成損害。因此,民眾應謹慎處理電磁紀錄,避免觸法。
1. 何謂電磁紀錄?常見存放電磁紀錄的媒體有哪些
在當今數位時代,電磁紀錄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泛指透過電子、磁性或光學等方式製成的數位資料,供電腦處理和儲存。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電磁紀錄不勝枚舉,從個人文件到企業資料庫,皆屬此範疇。 常見存放電磁紀錄的儲存媒體包括:
- 電腦硬碟:傳統硬碟和固態硬碟是最常用的儲存裝置,能夠長期保存大量的數位資料。
- 光碟:如CD、DVD等光學儲存媒體,適合存放容量較小的電磁紀錄,並方便攜帶。
- 隨身碟和記憶卡:體積小巧,容量逐年提升,是個人資料備份和存檔的理想選擇。
(1)網路伺服器與雲端儲存空間
除了實體儲存媒體,電磁紀錄也廣泛存在於網路世界。網路伺服器上的資料庫和檔案系統,以及近年來興起的雲端儲存服務,如Google雲端硬碟、Dropbox等,皆是電磁紀錄的重要載體。透過網路存取,使用者能隨時隨地取得所需的數位資料,大幅提升便利性。
綜觀電磁紀錄的範圍,從個人電腦到龐大的網路系統,從實體儲存裝置到虛擬雲端空間,皆涵蓋在內。妥善保護和管理這些珍貴的數位資產,建立完善的資料備份方案,將是現代社會不可忽視的課題。
2. 破壞電磁紀錄在法律上的定義與構成要件
然而,若有人無故取得、刪除或變更他人的電磁紀錄,將構成刑法第359條所規範的破壞電磁紀錄罪。本條文旨在維護網路電腦使用的社會安全秩序,避免對公眾或他人造成具體損害。
構成破壞電磁紀錄罪的要件包括:
- 無故取得他人電磁紀錄
- 刪除他人電磁紀錄
- 變更他人電磁紀錄
(1)刑法第359條破壞電磁紀錄罪的規範目的
刑法第359條之立法目的,在於保護電磁紀錄的完整性與安全性,維護社會大眾對於資訊系統的信賴與使用。隨著科技的進 步,電磁紀錄已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所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包括個人隱私、商業機密、金融交易等各方面。
(2)無故取得、刪除或變更他人電磁紀錄的行為態樣
- 無故取得他人電磁紀錄,是指未經權利人同意,以不正當方式獲取電磁紀錄的內容。這可能涉及駭客入侵、竊取密碼等行為。
- 刪除電磁紀錄,則是指使原本存在的電磁紀錄消失或無法再被讀取。
- 變更電磁紀錄,則是指修改、增加或減少電磁紀錄的內容,使其與原本的內容不同。
這些行為都可能對電磁紀錄的所有人或使用人造成損害,因此受到刑法的規範。
3. 電磁紀錄遭破壞後是否能回復與其法律影響
在現今資訊時代,電磁紀錄的保存與管理至關重要。透過先進的大數據管理技術和雲端儲存服務,我們得以更有效率地儲存和保護寶貴的數位資產。然而,當電磁紀錄遭到惡意破壞時,是否能夠完全回復並免於法律責任呢?
根據最高法院的見解,電磁紀錄雖然具有可複製和回復的特性,但這並不影響刪除行為的既遂狀態。一旦電磁紀錄遭到無故刪除,即產生了破壞社會安全秩序的危險,而事後能否成功回復則與致生損害的要件無關。
(1)電磁紀錄雖可複製、回復,但不影響犯罪既遂
值得注意的是,若採取相反的見解,惡意行為人可能會先行備份資料再進行刪除,這將使得法律的規範目的落空。因此,即便電磁紀錄能夠透過資訊保存技術進行複製和回復,也不能因此而免除刪除行為的法律責任。
(2)事後能否回復電磁紀錄與致生損害要件無涉
另一方面,事後能否成功回復遭破壞的電磁紀錄,與犯罪行為是否構成致生損害的要件並無直接關聯。不論是透過大數據管理或雲端儲存的備份機制,刪除行為本身即已對社會安全秩序造成威脅,不應以事後的回復可能性來否定其犯罪事實。
4. 遭電磁紀錄破壞時的法律救濟途徑
當您的電磁紀錄遭到惡意破壞時,您並非毫無對策。依據我國法律,您可以採取多種法律救濟途徑來保障自己的權益。首先,您可以向警方提出告訴,請求偵查破壞電磁紀錄的犯罪行為。同時,您也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行為人賠償因電磁紀錄遭破壞所造成的損害。
面對日益頻繁的駭客攻擊事件,我們更應提高警覺,採取適當的資訊安全措施。定期備份重要的電磁紀錄,可以有效降低資料遺失的風險。此外,安裝防毒軟體、更新系統漏洞等基本的資安防護,也是保護電磁紀錄不可或缺的一環。
總之,遭受電磁紀錄破壞時,切莫自認倒楣而放棄權益。透過適當的法律救濟途徑,如告訴、損害賠償之訴等,我們可以制裁不法行為,彌補因電磁紀錄破壞所受之損失。同時,提升自我保護意識,採取必要的資安防護措施,更能從根本上降低電磁紀錄遭破壞的風險。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