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1
盜 採砂石犯法嗎?專業律師教你認識相關法律!
陳怡榮 律師

台灣河川與山區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尤其是砂石,是各項基礎建設不可或缺的材料。然而,近年來非法盜採砂石的情況越來越猖獗,不僅嚴重破壞自然生態,也衝擊合法業 者的利益。面對盜採砂石橫行的歪風,政府雖然加強了取締和懲處的力度,卻收效有限。究竟盜採砂石觸犯了哪些法律?又該如何有效遏止這股歪風?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1. 台灣盜採砂石猖獗的利益與誘因
根據經濟部礦務局的統計,目前全台合法登記的砂石碎解洗選場共有327家。儘管如此,仍有部分業者心存僥倖,假借合法之名,行非法盜採之實,竊占國有地盜採砂石圖利。龐大的利益誘因,讓這些砂石業者鋌而走險,罔顧法律與環境。面對盜採砂石的黑色產業鏈,政府亟需健全法規並嚴格執法,才能守護台灣的河川與山林,確保礦產資源的永續利用。
近年來,台灣的砂石產業鏈面臨著嚴重的問題,非法盜採砂石的現象日益猖獗。這主要是由於盜採砂石利潤驚人,加上合法砂石供應量遠低於市場需求量,使得不法分子趨之若鶩。
(1)砂石產業鏈與盜採獲利驚人
砂石業產業鏈可分為三個主要環節:原料取得、土石加工和原料再加工。根據宜蘭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鄭安的研究,以宜蘭縣為例,每立方公尺的砂石在開挖階段就有128元的利潤,到了砂石場,利潤增加到每立方公尺180元,若再加工成混凝土,預拌廠的利潤更可達到264元。假設開挖700萬噸砂石(約466萬立方公尺),總獲利將近6億元。這樣驚人的利潤,成為不法分子盜採砂石的強大誘因。
(2)合法供應量低於市場需求量
另一個導致盜採砂石猖獗的原因,是合法砂石的供應量遠低於市場的實際需求量。隨著各項工程建設的持續推進,對砂石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然而,合法砂石場的開採速度和產量卻跟不上需求的增長,供需失衡的狀況日益嚴重。在此情況下,不法分子利用非法砂石填補供應缺口,從中獲取暴利。這也凸顯出政府在砂石資源管理和市場調控方面的不足,亟需採取更有效的措施來遏制盜採砂石的行為。
2. 盜採砂石的法律責任與犯罪構成要件
盜採砂石屬於嚴重的犯罪行為,觸犯了多項法律規定。無論是基於經濟利益或其他動機,未經合法申請程序擅自開採砂石資源,都將面臨刑事責任追訴。以下就幾個常見的罪名進行法律分析,說明盜採砂石的犯罪構成要件
(1)竊盜罪的成立要件與法律評析
依據刑法第320條規定,竊盜罪的構成要件包括: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所有而竊取他人動產、意圖營利而竊取他人動產、竊取價值五百元以上之動產等。砂石作為天然資源,屬於國家所有,若未取得合法採礦權而私自開採,即符合竊盜他人動產的要件。一經查獲,最高可處五年有期徒刑。
竊盜罪的關鍵在於行為人主觀上具有不法占有的意圖,客觀上實施竊取的行為。盜採砂石的不法性體現在破壞自然資源、危害環境生態以及逃避法定稅費等方面。執法機關查獲盜採行為後,將依犯罪情節輕重,從重量刑。
除了竊盜罪,盜採砂石還可能構成下列幾項罪名:
- 無故侵入住居罪:若為盜採砂石而擅自進入他人土地、房屋,涉嫌觸犯刑法第306條,可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侵占漂流物罪:河川中的砂石若因天災等自然原因沖刷而成漂流物,意圖為自己所有而侵占,觸犯刑法第349條,可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違反水土保持法:在河川區域、山坡地等實施盜採,導致水土流失情形,觸犯水土保持法相關規定,可併科罰鍰並勒令停工。
由此可見,盜採砂石所涉及的法律責任相當廣泛,除了刑事處罰外,還須負擔民事損害賠償。基於國土保育與環境永續的考量,主管機關對違法盜採行為絕不寬貸,違法者必將付出沉重的法律代價。
3. 政府嚴懲盜採砂石的相關立法與措施
為了遏止盜採砂石的犯罪行為,政府近年來持續強化相關法規與執法措施。立法院於2023年4月30日三讀通過「中華 民國專屬經濟海域及大陸礁層法」(專經法)第18條修正草案,大幅提高非本國籍抽砂船於我國專屬經濟海域盜採砂石的刑責,最高可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並得併科新臺幣1億元以下罰金,展現政府嚴懲盜採的決心。
此外,「土石採取法」也針對盜採砂石行為訂有相關罰則,違法者除了須負擔刑事責任外,還可能面臨高額罰鍰與沒收犯罪工具等行政處分。主管機關也積極與警察、海巡等單位合作,加強取締盜採砂石的犯罪行為,並透過科技輔助監測,如無人機、衛星影像等,提升查緝效率。
政府亦致力於提高合法砂石供應量,減少盜採誘因。透過擴大土石採取區、開放可利用資源等措施,紓緩市場需求壓力,同時也加強砂石品質管理,確保工程品質與民眾安全。藉由完善的法規制度、積極的執法行動及穩定的砂石供應,政府持續打擊盜採砂石犯罪,為國土保育與民生建設把關。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