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3
誤診能要求 賠償嗎?律師教你如何維護權益!

雷皓明 律師

近年來台灣每年平均發生超過900件的醫療糾紛案件,許多民眾在就醫過程中遭遇誤診或治療延誤等醫療過失情形,不僅身心飽受折磨,事後還得面對冗長的法律程序。誤診賠償究竟如何認定?病人該如何捍 衛自己的權益呢?本文特別邀請專業律師,從法律角度剖析醫療糾紛的定義和常見成因,並以實際案例說明法官在判定醫師責任時會考量哪些因素。
(2)引起醫療糾紛的常見原因
醫療糾紛的成因複雜多樣,以下是一些常見原因:
- 醫療服務品質不佳,如診斷失誤、治療方案選擇不當等
- 醫患溝通不足,未充分說明病情、治療風險及預後
- 醫療費用爭議,如收費不透明或不合理
- 第三方(如家屬)介入治療決策,影響醫病關係
- 病人對醫療服務的期望過高,與實際結果產生落差
為降低醫療糾紛發生率,醫療機構應加強內部管理,提升醫療品質;醫師應注重與病人的溝通,詳細解釋病情與治療計劃,取得知情同意;同時,建立完善的醫療糾紛處理機制,妥善解決雙方分歧,維護醫病關係。
2. 誤診案例分析:法官如何判定醫療過失責任
在醫療糾紛案件中,法官面臨著判定醫師是否存在過失責任的挑戰。這個過程需要仔細考量多方面因素,包括病人的症狀表現、醫師的診斷過程以及是否盡到注意義務等。
(1)困難診斷案例:病人症狀不明確,醫師未能及時診斷
某些案例中,病人的症狀表現可能較為模糊或非特異性,增加了醫師診斷的難度。例如,一位病人出現咳嗽、喘等症狀,最終卻不幸因肺栓塞離世。法官在審理此類案件時,會送請醫療鑑定,了解病情是否明確、是否符合特定疾病特徵。
在上述案例 中,法官認為臨床上有更多可能性遠超過肺栓塞,因此醫師未能及時診斷出並無不當之處。這凸顯了醫師面臨的困難診斷挑戰,特別是在病情模糊不清的情況下。
(2)法官判決考量因素:醫師是否盡到注意義務
法官在判決醫療過失責任時,關鍵在於評估醫師是否善盡其醫療專業上的注意義務。這包括幾個方面:
- 是否詳細詢問並記錄病人的病史
- 是否清楚說明醫療風險並取得病人同意
- 面對疑難雜症時,是否尋求其他專科醫師協助或轉診
- 診斷過程中是否遵循相關臨床指引與規範
透過綜合評估這些因素,法官才能客觀地判定醫師是否存在過失責任。畢竟,醫療行為本就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與風險,非所有的不良結果都能歸咎於醫師的疏失。重點在於,醫師是否已盡其所能,為病人提供合理、謹慎的醫療照護。
3. 遭遇醫療糾紛該如何申訴與自保?
面對醫療糾紛,民眾首要步驟就是儘快蒐集相關的醫療糾紛證據,包括就診紀錄、診斷書、藥物處方等病歷資料,以及與案件相關的人證、物證。透過整理這些資料,可以釐清疑點,提出具體訴求,例如要求醫院提供詳細的醫療程序說明、醫療疏失賠償金額,或是要求醫師道歉等。
目前台灣的醫療申訴管道有幾種途徑可以選擇。民眾可以先向醫院內部的顧客服務中心反應,尋求溝通與和解。若無法獲得滿意的結果,也可以向衛福部申請醫療爭議調解,由公正的第三方進行調處。若仍想進一步追究醫師責任,也能提起民事或刑事訴訟。
然而,實務上醫療糾紛的舉證往往不易,訴訟過程冗長複雜,可能耗費大量時間金錢。因此建議民眾遇到醫療糾紛時,先以理性溝通的方式與醫院協商,尋求調解,以獲得醫療疏失賠償,避免更多不必要的損失。若真的無法達成共識,再尋求法律途徑解決問題。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