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30
認識語言暴力與離 婚的因應方法
劉薰蕙 律師
家庭暴力的形式多樣,除了肢體暴力外,還涵蓋精神、 心理、經濟層面的虐待。其中,語言暴力經常被忽視,然而它帶來的傷害卻不容小覷,長期暴露在負面的語言攻擊下,不僅對成人,甚至對孩子,都可能造成難以消除的心理陰影。
(1)言語暴力定義
語言暴力是指透過語言對他人進行謾駡、侮辱、嘲笑、恐嚇等行為,這些行為旨在精神上壓迫或控制受害者,甚至可能包含威脅使用肢體暴力。這種精神上的折磨不僅讓受害者感到不適,長期下來更會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導致情緒崩潰、睡眠問題、 社交障礙等症狀。語言暴力的加害者往往是與我們關係最親近的人,這使受害者更難擺脫。
(2)家庭中的言語暴力實例
家人之間的語言暴力
- 父母對孩子:父母以批評、嘲諷的語調「教育」孩子,甚至用情緒勒索來控制孩子的行為,這樣的言語暴力讓孩子在缺乏安全感的環境中成長,導致他們自信心低落,情緒焦慮。
- 孩子對父母:當子女對年邁的父母進行辱罵、嘲諷或發脾氣時,這不僅損傷父母的尊嚴,也打擊他們的生存意志。
- 兄弟姐妹之間:手足之間的言語競爭、侮辱或打壓常常被忽視,但這些言語暴力可能對心理健康和性格發展帶來持續的負面影響。
配偶間的語言暴力
夫妻之間的言語暴力往往是婚姻中最隱蔽但也最常見的問題之一。許多受害者選擇容忍,認為對方「只是脾氣差」,但長期的言語暴力會導致情感破裂。夫妻間的爭吵如果未能有效溝通,言語暴力只會加劇感情的疏遠。而經濟不平等的情況下,家庭主婦/夫可能會成為言語暴力的受害者,經常遭受來自另一半的貶低和控制。
婆媳間的語言暴力
婆媳關係常常成為婚姻中的敏感問題。婆婆對媳婦的挑剔、謾駡以及情緒勒索,往往會讓媳婦感到身心俱疲。如果另一半無法及時介入,這種情況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家庭問題。
2. 如何應對語言暴力:法律與自我保護
(1)聲請保護令
根據《家庭暴力防治法》,遭受語言暴力的受害者可以聲請保護令。保護令分為「緊急保護令」、「通常保護令」和「暫時保護令」,可由被害人或相關單位聲請,以保障受害人免於進一步的傷害。
3. 語言暴力是否能成為離婚的理由?
語言暴力在婚姻中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很多受害者會問:「語言暴力能成為離婚的理由嗎?」答案是肯定的。
(1)離婚的法律途徑
台灣現行的法律提供了三種離婚方式:協議離婚、調解離婚和裁判離婚。
- 協議離婚:夫妻雙方只需達成協議並共同辦理離婚手續即可,無需具體的離婚原因。
- 調解離婚:在第三方的主持下,雙方達成離婚協議,並依此辦理離婚手續。
- 裁判離婚:如果雙方無法達成共識,其中一方可以依據《民法》第1052條的規定向法院訴請離婚。該條款列出了包括重婚、通姦、虐待等十項離婚原因,語言暴力屬於「虐待行為」,可以成為離婚的法律依據。
(2)言語暴力離婚的法律依據
根據《民法》第1052條的規定,精神虐待(如語言暴力)可以作為離婚的理由。此外,該條第2項還規定,如果婚姻因重大原因難以維持,無論原因是否源自加害方,受害者都可以訴請離婚。這意味著,無論是配偶的語言暴力,還是婆婆的情緒勒索,都可以成為合理的離婚依據。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