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5
冒用他人名義法律責任為何?律師詳解相關法律風險!
陳建宇 律師
在現今社會中,身分盜用和冒用他人名義的情況時有所聞,許多人可能因為貪圖便利或不法利益,而觸犯了相關的法律規定。就讓我們一起來詳細了解冒用他人名義的定義、常見樣態,以及可能面臨的法律風險吧!
(1)何謂冒用他人名義
所謂冒用,是指未經當事人授權或同意,私自使用他人的身分,並以該身分從事特定行為或活動。冒用的定義相當廣泛,涵蓋了各種身分冒充的情況,例如:
- 偽造他人簽名或印章
- 盜用他人的身分證件
- 冒用他人名義申請帳戶或服務
- 假冒他人身分在網路上發言或交易
這些行為都構成了冒用他人名義,可能面臨刑事偵查及民事求償。冒用者除了要負擔法律責任外,還可能對他人的權益與信譽造成損害,影響範圍相當廣泛。
(2)常見冒用他人名義的手法
冒用他人名義的方式多種多樣,隨著科技發展與社會變遷而不斷推陳出新。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冒用身分手法:
- 偽造身分證件:冒用者利用偽造或變造的身分證明文件,假冒他人身分從事特定行為,例如申請貸款、辦理手機門號等。
- 盜用證件或印章:直接盜取他人的身分證、護照、印章等,冒用身分從事交易或簽署文件。
- 網路冒名:在社群媒體、論壇等網路平台上,未經同意使用他人的名義或照片發言、交易,甚至是進行詐騙。
- 電話冒充:透過電話自稱是他人,如冒充公務機關人員或親友,意圖取得金錢或個資。
面對這些日新月異的冒用手法,民眾應提高警覺,妥善保管自己的證件資料,不輕易將個人資訊提供給他人。若發現自己的身分遭人冒用,也要立即採取法律行動,以免權益受損。
2. 冒用他人名義的刑事責任
冒用他人名義的行為除了可能面臨民事賠償的風險外,在特定情況下也可能須負擔刑法處罰。如果冒用他人名義的行為涉及偽 造文書、偽造署押或製作不實電磁紀錄等,依照刑法規定可能會被處以有期徒刑。
(1)偽造文書罪
根據刑法第210條規定,偽造私文書足以生損害於他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舉例而言,如果有人冒用他人名義偽造契約書、同意書等私文書,且該文書足以對他人產生損害,就可能構成偽造文書罪。
(2)行使偽造文書罪
除了偽造文書本身須負刑責外,明知文書為偽造卻仍持以行使的行為,也屬於刑法處罰的範圍。依刑法第216條,行使偽造私文書足以生損害於他人者,同樣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換言之,光是使用偽造的文書從事法律行為,也可能觸法。
(3)準文書的概念與適用
隨著科技發展,許多文書已由傳統紙本轉為電子形式。刑法上的"準文書"概念,即是將某些電磁紀錄納入文書偽造罪的規範。根據刑法第220條,所謂準文書係指可以表示一定意思之符號、號碼、圖像或其他紀錄,例如申請帳號的電子資料。偽造準文書同樣須負擔有期徒刑等刑責。
綜上所述,冒用他人名義除了有觸犯偽造文書、偽造署押等罪嫌外,若涉及電磁紀錄偽造,亦有可能成立偽造準文書罪。面對相關的刑法處罰風險,不可不慎。
3. 冒用他人名義的民事責任
冒用他人名義除了可能構成刑事犯罪外,還可能須對受害人負擔民事賠償責任。當冒用行為對他人的名譽、信用造成損害,或是侵害他人的隱私權、姓名權時,行為人可能被求償相關的損害賠償金額,包含實際的財產上損失,以及非財產上的精神慰撫金。
(1)民事賠償責任
民法上的損害賠償責任,主要可分為財產上損害與非財產上損害:
- 財產上損害:指受害人的財產因侵權行為而受有實際損失,例如收入減少、權利受限制等。
- 非財產上損害:又稱精神慰撫金,指受害人的身體、自由、名譽、隱私等人格法益受到侵害,因而感受到痛苦、不安、煩惱等負面情緒,可請求金錢補償以撫平其心靈創傷。
實務上,冒用他人名義侵害他人權利,常須負擔非財產上損害的賠償責任。舉例而言,未經他人同意即擅自使用其姓名,或利用他人照片從事商業活動,都可能構成對姓名權、肖像權的侵害,須負擔相當數額的精神慰撫金。
(2)侵害隱私權的法律風險
現代法律越來越重視對個人隱私權的保障,許多國家亦有制定專門的個人資料保護法規。若未經當事人的同意,即任意使用他人的個人資料,極可能構成對隱私權的侵害,須負擔停止侵害及損害賠償等民事責任。
尤其在網路科技發達的今日,只要稍有不慎,個人資料就可能被他人非法取得並加以利用,因此民眾於提供自己的資料時,務必謹慎為之,也不可隨意使用他人資料,以免觸法 又須負擔鉅額的賠償金。
綜上所述,冒用他人名義除了有觸犯刑法的風險外,亦可能須對受害人負民事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唯有避免從事各種冒用行為,才能讓自己的權益獲得最大的保障。
4. 如何避免冒用他人名義的法律風險
要避免觸犯冒用他人名義的法律風險,民眾應提高法律意識,切記不可隨意使用他人身分。妥善保管自己的身分證件,避免遺失或證件外流而被有心人士利用。企業應建立完善的個資保護機制,防止客戶或員工資料外洩,以免衍生冒用情事而需負擔法律責任。
一旦發現自己的身分遭人冒用,應立即蒐集相關事證,尋求律師協助提出告訴,追究冒用者的刑事及民事責任。政府及企業也應加強宣導冒用行為的法律風險,建立民眾正確的法律觀念,共同維護個人身分安全與社會秩序。
面對日新月異的詐騙手法,民眾若對相關法律有任何疑慮,都可尋求專業律師提供法律諮詢,以確保自身權益不受侵害。唯有全民共同提高警覺,謹慎保護個人身分,並且遵守法律規範,才能有效遏止冒用歪風,創造一個誠信互信的社會環境。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