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8
妨害電腦使用罪是什麼?律師解析犯罪定義與法律責任

陳宏毅 律師

妨害電腦使用罪在刑法中有明確定義,律師表示,該罪章主要是規範「無故入侵電腦或其相關設備」、「無故取得、刪除或變更電磁紀錄」、「無故干擾電腦或其相關設備」和「製作專供犯罪之電腦程式」等四項犯罪行為,觸犯者將面臨刑事責任。其中前三項屬於「告訴乃論罪」,需被害人提告才會啟動偵查,而製作犯罪工具則屬「非告訴乃論罪」,檢警知悉即可主動偵辦。
1. 妨害電腦使用罪的立法目的與保護法益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電腦已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伴隨著電腦普及化的趨勢,一些不法分子開始利用電腦進行犯罪活動,如駭客入侵、散布電腦病毒和惡意軟體等,嚴重威脅到個人隱私和資訊安全。為了有效打擊這類犯罪行為,立法機關因應時代需求,在刑法中設立了妨害電腦使用罪。
(1)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新興犯罪類型
妨害電腦使用罪的立法目的,是為了保護民眾在使用電腦時的安全與信賴。在網路時代,許多重要的個人資料和機密信息都儲存在電腦中,一旦遭到非法入侵或破壞,可能導致嚴重的隱私外洩和經濟損失。此外,駭客還可能利用電腦作為犯罪工具,進行詐騙、侮辱、恐嚇等不法行為。因此,妨害電腦使用罪的設立,有助於遏制這些新興犯罪類型,維護社會秩序與公共利益。
(2)保護個人法益與社會安全法益
妨害電腦使用罪不僅保護個人法益,如隱私權、財產權等,同時也兼顧社會安全法益。在個人層面上,此罪名可以保障民眾的資訊自主權,防止他人非法取得、刪除或變更電腦中的數據,避免個資外洩或財務損失。在社會層面上,打擊妨害電腦使用犯罪有助於維護網路環境的安全與秩序,減少駭客攻擊和病毒傳播等事件,保護關鍵基礎設施和重要機構的正常運作。
綜上所述,妨害電腦使用罪的立法目的在於回應電腦犯罪的新趨勢,同時兼顧保護個人權益和維護社會安全。透過完善的法律規範和執法措施,可以有效打擊不法分子濫用電腦的行為,為現代社會營造一個安全、可靠的網路環境。
2. 妨害電腦使用罪的基本概念解析
妨害電腦使用罪是一種新興的犯罪類型,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網路的普及,這種犯罪手法也越來越多樣化。為了有效打擊這類犯罪行為,立法機關特別制定了相關法律規範。以下就妨害電腦使用罪的基本概念進行詳細解析,讓大家能夠更加了解這個罪名的定義與構成要件。
(1)電腦及相關設備的定義與範圍
在妨害電腦使用罪中,電腦及相關設備的定義非常廣泛,包括了各種可以儲存、處理、傳輸資料的電子設備,例如:
- 桌上型電腦與筆記型電腦
- 平板電腦與智慧型手機
- 伺服器與網路設備
- 儲存裝置,如硬碟、隨身碟等
只要是具有運算、儲存功能的電子設備,都屬於妨害電腦使用罪保護的範圍。即使是個人的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未經許可進行入侵或破壞,也會構成犯罪。
(2)無故入侵與破壞的構成要件
妨害電腦使用罪的重點在於行為人的行為是否屬於「無故」入侵或破壞。這裡的「無故」是指:
- 沒有正當理由或合法權限
- 未經設備所有人或管理人的同意
- 超出原本被授權的範圍
常見的無故入侵手法包括網路釣魚、密碼破解、利用系統漏洞等。一旦入侵他人的電腦或相關設備,即使沒有實際造成損害,也已經觸犯了妨害電腦使用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