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5
買假貨犯法嗎?律師解答法律規範與注意事項!

雷皓明 律師

面對假貨橫行的時代,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權益?買到假貨又該如何處理?本文 將由律師的角度,深入探討與假貨相關的法律議題,包括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商標侵權的認定,以及買賣雙方可能面臨的民事與刑事責任等。透過了解法律規範,消費者可以更有效地保障自身權益,同時提醒賣家勿以身試法,避免觸犯法律。
1. 買到假貨該如何處理?消費者權益保障
當消費者不小心買到仿冒品時,心中難免會感到失望和氣憤。然而,身為消費者,我們擁有一定的權益保障。以下是幾個在買到假貨時,可以採取的處理方式:
(1)不知情購買仿冒品,可要求賣家解除契約或降價
若你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購買了模仿品,依據民法規定,你有權要求賣家解除契約或 降價。這是因為賣家提供的商品與契約內容不符,違反了契約的約定。你可以與賣家溝通,表明你的訴求,以維護自身的消費者權益。
(2)買到假貨受損,可依民法主張賣家賠償
如果你因為購買到假貨而蒙受損失,根據民法,你有權向賣家主張損害賠償。這些損失可能包括商品本身的價值、運費,以及其他相關的費用。建議你蒐集相關證據,如訂單記錄、商品照片等,以利後續的求償過程。
(3)收到假貨七天內,消費者保護法保障退貨權益
透過網路或電視購物管道購買商品,消費者保護法提供了七天的鑑賞期。這意味著,如果你在收到貨品的七天內發現是假貨,你有權無條件退回商品,並要求賣家全額退款。這項規定強化了消費者在遠距交易中的退貨權益。
2. 買假貨犯法嗎
在購買商品時,消費者可能會擔心不小心買到偽冒商品而觸犯法律。其實,單純購買仿冒品自用,通常不會有違法風險。但若是有意轉售假貨牟利,則可能涉及違反商標法等問題。
民眾若在國外購買仿冒品帶回台灣,即使是自用,也可能觸犯關稅法及海關緝私條例。根據規定,攜帶仿冒品入境須課稅,且數量不得超過合理自用範圍,否則可能被視為販賣而觸法。
(1)單純自用假貨通常不會觸法,但轉售則有違法疑慮
一般而言,消費者單純購買仿冒品自用,並無刑事責任疑慮。但若明知是假貨卻仍轉售他人獲利,則可能構成商標法之販賣仿冒商品罪。
(2)攜帶仿冒品出入境,小心觸犯法律
許多人在國外旅遊時,可能會買一些仿冒品當紀念品帶回台灣。但根據海關規定,攜帶仿冒商品入境,不僅要依品項課稅,數量也須在合理範圍內,否則可能被視為販賣而觸犯關稅法及海關緝私條例。建議民眾在國外購物時,還是以正貨為主,避免違法風險。
3. 如何避免買到假貨?購物注意事項
在現今蓬勃發展的代購市場中,消費者面臨著商品真偽難辨的問題。為了避免購買到仿冒品,消費者在選購商品時應格外謹慎,以下是一些實用的購物注意事項:
(1)確認商品來源正當性,要求賣家出示證明
消費者在購買商品前,應先確認賣家的可信度以及商品的正當來源。要求賣家提供原廠證明或購買憑證,有助於驗證商品的真實性。若賣家無法出示相關證明,消費者則需慎重考慮是否進行交易。
(2)價格異常便宜要提高警覺,多方查證真偽
若某項商品的售價遠低於市場行情,消費者應提高警覺。特別是一些熱門的限定款式,若價格 與市價相差甚遠,更需多方查證商品真偽。可透過官方管道或專業鑑定機構,確認商品的真實性。
(3)部分國外代購商品,台灣不一定有保固服務
消費者在選購國外代購商品時,需留意該商品在台灣是否提供保固服務。部分海外購入的商品,可能無法享有台灣的保固、維修或換貨服務。因此,消費者在下單前,應先評估相關風險,以免發生爭議時求助無門。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