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4
育嬰假申請規定?育嬰假有薪水嗎?善用育嬰假,讓你兼顧工作與照顧!
魏正棻 律師
新生命的誕生總是令人喜悅,但當在孩子出生後,父母工作的同時還需承擔照 顧的責任,可能力不從心。育嬰假是留職停薪嗎?爸爸也可以請育嬰假嗎?有哪些申請規定?育嬰假可以請多久?期間也有薪水嗎?善用育嬰假,讓你兼顧工作與照顧!
1. 育嬰假是什麼?
(1)育嬰假是什麼?是留職停薪嗎?
育嬰假其實就是對於家有新生兒的父母,提供的育嬰留職停薪。而法律上申請育嬰假的各項申請規定,被記載在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6條、第22條以及育嬰留職停薪實施辦法中,將於下文進行詳細說明。
性別平等工作法第 16 條: 受僱者任職滿六個月後,於每一子女滿三歲前,得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期間至該子女滿三歲止,但不得逾二年。 同時撫育子女二人以上者,其育嬰留職停薪期間應合併計算,最長以最幼子女受撫育二年為限。
(2)爸爸也可以請育嬰假嗎?
爸爸當然也是可以申請育嬰假的!
不過,以往父母無法同時申請育嬰留職停薪,但從2022年政策修正後,若父母有未滿三歲的孩子,父母雙方可以同時申請育嬰留職停薪。實際上,在2023年,男性申請育嬰假的比例也創下了歷年來的新高,達到將近四分之一的比例。
2. 育嬰假該如何申請?一次看懂育嬰假申請細節!
(1)育嬰假申請有哪些條件?
育嬰假的申請主要有以下兩個條件,必須兩個都符合,才能進行育嬰假的申請:
- 任職滿六個月
勞工在現職工作滿六個月以上,即符合育嬰假的申請資格。不過,即使未滿六個月,只要申請育嬰假得到雇主的允許,申請育嬰假也是符合條件的。
- 子女未滿三歲
當勞工擁有未滿三歲的子女,即符合此項條件。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申請育嬰假的資格不限於在婚姻關係中的父母,無論是單親、未婚,只要有未滿三歲的子女,都可以滿足此項條件。
(2)育嬰假該如何申請?
育 嬰假的申請,需要由申請人與雇主溝通育嬰留職停薪事宜後,提交育嬰假申請書給雇主,以正式申請育嬰留職停薪。
而在實際申請流程中,許多申請人可能會比較不知道育嬰假申請書要有哪些內容。
育嬰假申請書必須記載的內容主要有:
- 申請人姓名與工作職稱
- 未滿三歲子女的出生年月日
- 育嬰留職停薪起訖日
- 育嬰留職停薪時的居住地、聯絡方式
- 繼續參與社會保險與否
(3)育嬰假可以請多久?
當勞工在同一公司任職滿6個月後,可以在子女滿3歲之前申請育嬰留職停薪。其停薪期間可至該子女滿3歲為止,但不得超過2年。
(4)育嬰假期間的勞健保怎麼處理?
在進行育嬰假申請的過程中,可能會注意到一個項目是是否繼續社會保險(勞、健保),關於是否要繼續加保或退保,並沒有一定的答案。以下分別從勞保和健保進行說明。
勞保
育嬰假期間仍然可以選擇繼續保留勞保,而為了減輕雇主和投保人的負擔,勞保費用也有所調整。雇主不需再依規定負擔原本的70%勞保保險費,而勞工也僅需繳交20%的保費即可。勞工也可以在申請書上勾選「延遲繳費」,最多可以延長3年再繳費,減輕育嬰期間的負擔。
健保
健保跟勞保一樣,也屬於社會保險的一部分。如果選擇繼續投保,處ㄌ理方式與勞保相同,可以選擇延遲繳納健保費用最多三年。不過,無論是選擇繼續投保還是轉出,都需要填寫申報表,並將表格送交健保署的分區業務組辦理。
3. 育嬰假有薪水嗎?
(1)育嬰假期間也有薪水嗎?育嬰假津貼怎麼算?
育嬰假期間是沒有薪水的。不過,為了減輕經濟負擔,勞工可以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即使沒有薪水,也不必過於擔心生活上的壓力。
不過,育嬰留職停薪津貼也是有申請條件的,並不是可以申請育嬰假就保證可以申請津貼:
-
就業保險年資合計滿1年以上
申請者的就業保險年資必須累計滿1年以上,不過不須於同一間公司完成,只要勞保的總年資達到1年即可。 -
子女未滿3歲
-
已辦理育嬰留職停薪
從開始育嬰留職停薪後的前6個月,投保人可以領取平均月投保薪資的60%,再加上政府補助的20%,合計可獲得80%的平均月投保薪資金額。勞工以一名子女的名義最多請領六個月的津貼,也就是說,一名子女最多可以申請12個月(父、母各8個月)的津貼。而在2022年政策調整後,父母雙方也可以同時申請留職停薪並同時請領津貼。
4. 如果因為育嬰假被資遣怎麼辦?
根據《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7條的規定,當勞工結束育嬰留職停薪後提出復職申請,除非在特定特殊情形下,否則雇主不得任意拒絕員工的復職:
- 公司歇業、虧損或業務緊縮。
- 雇主依法變更組織、解散或轉讓,導致無法安置復職。
- 不可抗力因素,導致公司暫停營運1個月以上。
- 業務性質變更,公司必須減少員工數量,且無適當職位可安置復職 員工。
而若雇主未能提供復職機會,也必須依法進行資遣。根據資遣的規定,雇主應提前1個月通知員工,並依規定支付資遣費,以保障勞工的權益。
看更多文章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