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案件
2024-11-06
跟騷法規範了哪些行為?3 分鐘掌握跟騷法的關鍵!

雷皓明 律師
專業律師

自2022年起,跟蹤騷擾防制法正式上路,許多人對其內容仍感到陌生。本篇文章將由專業律師為您說明跟騷行為的法律定義、哪些具體行為可能違反規定、相應的處罰標準,以及如何收集證據來保護自身權益。透過這些資訊,您將能更清楚掌握跟騷法的實際運用,並有效預防相關風險。
1. 跟騷行為如何被定義?跟騷法針對哪些行為進行規範?
《跟蹤騷擾防制法》並不屬於中華民國刑法的範疇,而是一部獨立的特別法。特別法的特色在於,它針對特定行為進行規範,並在適用上優先於普通法。換句話說,當某些行為在刑法與跟騷法中皆有規範時,跟騷法會被優先適用,這確保了對相關行為的處理更加具體和有效。
(1)跟騷法規範的具體行為情形
《跟蹤騷擾防制法》將各類跟蹤騷擾行為細化為八種具體形式,每一種行為都有可能對個人的隱私和安全構成威脅。以下是這八種行為的詳細說明:
監視觀察
這是指加害者透過持續或頻繁的方式觀察被害人的行動,例如長時間待在被害人的住所或工作場所附近,或使用科技工具(如監控攝影機或無人機)監控被害人的一舉一動。
盯梢尾隨
包括持續跟隨被害人進入各種場所,無論是在公共場合還是從家到工作地點的路途中,都會讓被害人感到恐懼或不安。
歧視貶抑
此類行為指的是通過言語或行動針對被害人的性別、種族、宗教等進行歧視性的貶低,對其人格或身份造成侮辱,進一步損害被害人的自尊心。
通訊騷擾
包括透過電話、短訊、電子郵件、社交平台等手段不斷騷擾被害人,例如頻繁發送訊息、撥打電話,甚至傳送不適當的圖片或文字,干擾被害人的生活。
不當追求
此行為表現為不斷向被害人表達愛意或提出交往要求,即便已被拒絕,仍然持續追求,讓被害人感到困擾甚至威脅。
寄送物品
這是指加害者未經允許便向被害人寄送各類物品,無論是看似無害的花束或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