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8
職業災害賠償怎麼算?律師教你如何爭取最大權益!
李 慧盈 律師
當勞工不幸遭遇職業災害,除了要面對身體與心理的創傷,還要擔心龐大的醫療費用和收入損失。然而,許多勞工對於職業災害賠償的計算方式和申請流程並不熟悉,導致權益受損。本文將由專業律師帶你了解職業災害補助金的計算方式,以及如何透過勞工保險和雇主責任爭取應有的賠償。
1. 勞工保險條例下的職業災害補償
勞工保險是台灣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一環,為勞工提供了全面的保險保障。根據勞工保險條例的規定,當勞工不幸遭遇職業傷害或罹患職業病時,可以獲得相應的補償,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和醫療需求。
(2)職業災害補償給付標準
勞工保險提供的職業災害補償,涵蓋了多項給付項目,包括:
- 醫療給付:職災勞工可獲得全額的醫療費用補償,包括門診、住院、藥品、復健等相關費用。
- 傷病給付:在療養期間無法工作的勞工,可領取傷病給付金,金額為平均月投保薪資的70%。
- 失能給付:若勞工因職災導致永久失能,可依失能等級獲得一次性或定期的失能給付金。
- 死亡給付:勞工因職災死亡時,其遺屬可獲得喪葬補助及遺屬年金。
雇主若依法為勞工投保勞工保險,當勞工遭遇職業傷病時,便可向勞動部申請以上各項給付。相關給付的詳細標準和申請程序,可洽詢勞保局或參考其官方網站上的資訊。完善的職業災害補償制度,為勞工提供了必要的經濟支持和保障,讓他們能夠安心接受治療,並減輕職災帶來的經濟負擔。
2. 勞動基準法規定的雇主職災補償責任
依照勞動基準法第59條的規定,雇主對於因公受傷或罹患職業病的勞工,必須負起相關的工傷賠償責任。這些職業安全健康相關的補償,包括了醫療費用補償、原領工資補償、失能補償與死亡補償等面向,以保障勞工的基本權益。
(1)醫療費用補償
當勞工因工作遭遇職業災害而需要接受醫療時,雇主應按照職安法規,全額補償勞工所需的必要醫療費用。這項補償責任,確保了受傷勞工能夠安心接受適當的治療,而不必擔心龐大的醫藥支出。
(2)原領工資補償
在勞工因公傷病而無法正常工作的醫療期間,雇主仍應依法按月支付勞工原先領取的薪資,直到勞工痊癒並能重返工作崗位為止。這項工傷賠償措施,能夠維持受傷勞工在療養期間的基本收入,減輕其經濟壓力與生活負擔。
(3)失能補償與死亡補償
倘若勞工經過治療後,仍然無法完全恢復原有的工作能力,雇主需依照勞工保險條例的失能等級標準,給予適當的失能補償金。而勞工若不幸因公死亡,雇主除了應提供相當於五個月平均工資的喪葬費用外,還必須一次性給與死者遺屬四十個月的平均工資,作為死亡補償。這些補償措施,體現了職業安全健康的保障精神,在勞工遭逢不幸時,給予其家庭必要的經濟支持。
3. 如何計算職業災害賠償金額
在台灣,職場傷害賠償的計算涉及三個層面:勞工保險給付補償、勞動基準法無過失補償責任以及民法侵權行為賠償責任。這三者的抵充順序為勞工保險給付補償先抵充勞動基準法無過失補償責任,再抵充民法侵權行為賠償責任。根據勞基法第59條,雇主所給付的項目除了目的不同的資遣費、退休金等,基於衡平原則及避免勞工重複受益,都可以抵充同一事故所造成損害的職業災害賠償金額。
對雇主而言,若能依法幫勞工足額投保勞保,甚至是其他意外或傷害險等,可以適度減輕勞基法中無過失責任的壓力。同時,在善盡勞基法無過失補償責任後,也可以稍微緩解民法侵權行為的賠償額度。這對勞雇雙方都提供了更深一層的保障。
然而,如果雇主未依法投保勞保,受傷的勞工仍可依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規定,向勞動部申請生活津貼、器具補助、看護補助等,或是依最低投保薪資請領失能給付。無論如何,了解職場傷害賠償的計算方式對維護自身權益非常重要。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