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0
賣假貨犯法嗎?律師解釋法律責任與可能後果
雷皓明 律師
在這個網購盛行的時代,消費者在各大網路平台上選購商品時,難免會遇到仿冒品的問 題。有些不肖業者為了牟取暴利,透過社群媒體、直播等管道販售商標法違反的假貨,不僅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更涉及貨物來源欺騙的行為。面對這樣的情況,消費者該如何保護自身權益?賣假貨究竟會面臨哪些法律責任呢?
1. 網路直播、網拍平台充斥仿冒商品
隨著網路購物的興起,越來越多消費者轉向網路直播和網拍平台尋找商品。然而,這些平台上充斥著大量的假冒偽造商品,對消費者權益造成嚴重威脅。許多不肖商家利用網路的匿名性,販售仿冒品牟取暴利,完全無視商業道德。
(1)直播主花招百出吸引消費者購買
一些直播主為了推銷仿冒商品,在鏡頭前使出各種花招,例如聲稱商品是真品出清、贈送小禮品等,吸引消費者下單。他們常常刻意隱瞞商品的真實來源,誤導消費者購買假冒偽造商品。這種欺騙行為不僅侵害消費者權益,也嚴重違反商業道德。
(2)網路購物陷阱多 消費者需提高警覺
網路購物雖然方便,但陷阱也很多。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需要提高警覺,謹慎評估商品的真偽。建議消費者選擇信譽良好的網站或平台,仔細查看商品描述和評論,必要時可向賣家求證。一旦發現購買到假冒偽造商品,應及時向有關部門投訴,維護自身權益。只有消費者提高警惕,不法商家才難以得逞。
2. 賣假貨觸犯哪些法律?可能面臨的刑事責任
販售仿冒商品不僅侵害商標權人的權益,同時也可能觸犯多項法律,面臨嚴重的刑事責任。消費者在網路購物時,若不慎購買到假貨,除了商品品質無法獲得保障外,權益也可能受損。以下就賣假貨可能涉及的法律問題進行說明:
(1)詐欺罪構成要件與販售仿冒品的關聯
依照刑法第339條規定,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50萬元以下罰金。販售仿冒品時,若商家誆稱是真品,致使消費者陷於錯誤而購買,即已符合詐欺罪的構成要件。
(2)加重詐欺罪的適用情況
若商家透過網路散布詐術訊息,吸引消費者上當購買仿冒品,更可能構成刑法第339-4條的加重詐欺罪,可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100萬元以下罰金。網路交易詐欺案件頻傳,消費者須提高警覺,避免受騙上當。
(3)商標法中關於販賣仿冒商品的規定
除了刑法的詐欺罪,商標法中也明文規範販售仿冒商品的刑事責任。依商標法第97條,明知為仿冒品而販賣、意圖販賣而陳列,或自外國進口仿冒品者,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50萬元以下罰金。
(4)刑法與商標法罰則的競合
若行為人同時觸犯刑法詐欺罪與商標法的罰則時,應依刑法第55條從一重處斷。實務上,多數案例會依刑法詐欺罪處罰,商標法的罰則通常作為輔助法律適用。無論是詐欺罪或商標法違反,銷售仿冒品都可能面臨牢獄之災,得不償失。
3. 販售仿冒商品的民事賠償責任
除了刑事責任外,販售仿冒商品還可能面臨民事賠償的風險。商標權人和消費者都有可能向賣家求償,賣家應謹慎查驗商品真偽,以避免賠償責任。
(1)商標權人得請求侵權賠償
根據商標法規定,商標權人對於明知故意販售仿冒品的賣家,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賠償範圍包括商標權人的實際損失、侵權行為所得利益,以及為制止侵權所支出的必要費用。若侵權情節重大,法院還可以酌定損害額以上的賠償金額,以懲罰侵權行為。
(2)消費者因購買仿冒品受損的求償管道
消費者若因購買到仿冒品而受有損害,可以依據民法瑕疵擔保或消費者保護法的規定,向賣家主張權利。消費者得解除買賣契約,並請求賣家賠償其所受損害,包括購買價金、檢驗鑑定費用等。
值得注意的是,民事賠償責任與刑事責任有所不同。刑事責任以故意為要件,但民事賠償責任只要過失即應負責。因此,即使賣家並非故意販售仿冒品,只要未盡商品真偽查驗的注意義務,也有可能需要負擔民事賠償責任。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