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1
人身攻擊怎麼認定?律師解析法律責任與可能的刑事後果!

雷皓明 律師

在現今網路時代,網路霸凌和仇恨言論等網路暴力事件層出不窮。許多人可能不經意間,在網路上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卻不了解其中可能涉及的法律責任。人身攻擊在法律上到底是如何認定的呢?又可能面臨什麼樣的刑事後果?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1)公然侮辱罪的定義與構成要件
公然侮辱罪的成立要件包括:
- 意圖貶損他人人格或名譽
- 公然為之
- 以言語、文字、圖畫、照片等方法為侮辱行為
換句話說,只要是在公開場合,以各種形式意圖貶低他人,就可能觸犯公然侮辱罪。
(2)誹謗罪的定義與構成要件
誹謗罪的成立要件則為:
- 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
- 意圖散布於眾
相較於公然侮辱,誹謗罪需要指出具體事實,且行為人主觀上必須有散布的意圖。
(3)網路言論也可能構成公然侮辱或誹謗
在現今網路發達的時代,許多人身攻擊的情形也出現在網路上。例如在臉書公開貼文留言、網路論壇發文等,若符合上述公然侮辱或誹謗的要件,仍有可能觸法。因此,我們在進行網路言論時,也需謹慎注意,避免無意間成為網路誹謗的加害者。
(1)加重公然侮辱罪的情況與處罰
在特定情況下,公然侮辱罪可能被加重處罰。若行為人以文字、圖畫為犯行,或在犯罪後另行散布,刑罰可加重至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台幣30,000元以下的罰金。
除了刑事責任外,人身攻擊的被害人還可以依據民法向加害人請求賠償相關損害,如回復名譽的適當處分等。面對人身攻擊,受害者有權利運用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
3. 人身攻擊的提告流程與訴訟程序
當面臨人身攻擊時,被害人可透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公然侮辱罪與誹謗罪皆屬告訴乃論之罪,被害人須在人身攻擊告訴期內提出告訴,方能追究加害人的法律責任。
以下是提告人身攻擊的流程:
- 被害人於人身攻擊告訴期內,亦即得知被害後6個月內,向警察機關報案或向檢察官提出告訴狀。
- 訴訟過程中,被害人作為自訴人,須舉證證明加害人的言論構成公然侮辱或誹謗。
- 法院審理案件,若認定加害人言論確實構成侵權,將判處其刑事責任。
- 被害人可於刑事訴訟中附帶提起民事賠償,請求加害人賠償名譽受損等非財產上的損失。
訴訟案件審理期間可能耗時數月至數年,當事人平均花費的訴訟費用約為數萬元至數十萬元不等。因此,建議被害人在決定提告前,審慎評估訴訟成本與預期達成的目的,必要時尋求律師的專業協助,以維護自身權益並慎重處理人身攻擊告訴期的相關事宜。
4. 避免人身攻擊的注意事項與建議
在社群媒體時代,我們常常在網路上與他人互動。然而,為了維持一個友善的網路環境,我們必須謹慎地選擇用詞,避免使用貶損他人人格的字眼,或散布不實的謠言。這樣不僅可能傷害他人,還可能觸犯公然侮辱或誹謗罪,面臨法律責任。
當我們對他人感到不滿時,最好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達意見。與其在公開場合或網路上惡意攻擊,不如嘗試私下溝通或尋求調解。如果不幸成為人身攻擊的受害者,請盡快蒐集證據,並在法定期限內提出告訴。同時,也可以評估是否要求賠償,以彌補所受到的損害。
遇到任何法律問題,尋求專業律師的協助是明智之舉。律師可以提供法律諮詢,協助我們維護自身權益。記住,避免網路霸凌,以適當的方式表達意見,並以尊重的態度對待他人,是打造一個友善網路環境不可或缺的要素。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