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1
訴訟前脫產是否合法?律師教你了解財產保全的關鍵
雷皓明 律師
當面臨債務糾紛時,債務人可能會在訴 訟前將財產轉移或隱匿,以規避債務。這種行為稱為訴訟前脫產,雖然債務人認為這是自保之策,但實際上可能違反法律規定。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訴訟前脫產的各種手段、相關法律風險以及債權人可採取的因應對策。讓我們一起了解如何合法有效地保全財產,維護自身權益。
(1)透過贈與合約隱藏財產的脫產方式
債務人可能會利用贈與合約,將財產無償轉移給親友或其他第三人,藉此隱匿資產,逃避執行。然而,這種虛設債權的行為,仍可能受到民法第244條債權人撤銷權的制止。債權人若能舉證證明債務人的贈與行為有詐害債權的情事,法院可能會撤銷該贈與合約,讓財產回到債務人名下,以利債權人的強制執行。
(2)利用買賣合約移轉或隱匿財產的脫產技巧
另一種常見的脫產手法是利用買賣合約,將財產以低於市價的金額轉賣給他人,或是與他人串通進行虛偽的買賣行為。這些行為同樣可能構成虛設債務或詐害債權人的情況,債權人也可以主張撤銷權或是買賣行為無效,以保障自己的權益。
(1)刑法第356條損害債權罪的構成要件與處罰
根據刑法第356條,債務人惡意處分財產,致使債權人受損害,構成損害債權罪。該罪的處罰為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15,000元以 下罰金。
(2)民法第244條債權人撤銷權的行使與限制
民法第244條賦予債權人撤銷權,可以撤銷債務人的不當脫產行為。無償脫產行為如損害債權,債權人可聲請法院撤銷;有償脫產行為如債務人和受益人明知有損債權,債權人也可聲請撤銷。但債權人撤銷權自知悉撤銷原因起1年間不行使,或自脫產行為起經10年不行使而消滅。
(3)虛偽贈與或買賣行為的無效性與債權人的救濟
債務人若利用虛偽的贈與或買賣合約進行財產轉移欺詐,債權人可主張該行為無效,使脫產行為不發生效力。債權人可透過訴訟或假扣押等方式,追回債務人不法轉移的財產,保障自身權益。
3. 如何防範債務人訴訟前脫產?
面對債務人可能的訴訟前脫產行為,債權人應採取積極措施以保障自身權益。首先,債權人可在訴訟前向法院聲請假扣押,限制債務人處分特定財產,防止其隱匿資產或財產轉移。此舉能有效避免債務人規避債務,確保日後執行的順利進行。
其次,若債務人的脫產行為已經發生,債權人仍有法律途徑制止其不當行為。透過刑事損害債權罪或民事撤銷權等方式,債權人可追究債務人的法律責任,並撤銷其脫產行為。然而,債權人須注意法定期間的限制,及時採取行動方能保障權益。
最後,債權人應儘速取得強制執行名義,如本票裁定或民事確定判決等,並迅速查封債務人的財產。透過合法、有效的執行程序,債權人可防止債務人在訴訟前或訴訟中逃避執行,確保債權的實現。
- 在訴訟前聲請假扣押,限制債務人處分特定財產
- 發現脫產行為時,及時採取法律行動制止
- 儘速取得強制執行名義,迅速查封債務人財產
4. 債權人如何舉證證明債務人脫產行為?
當債務人有脫產之嫌時,身為債權人的您該如何蒐證以保障自身權益呢?首先,要留意債務人是否有異常的財產處分行為,例如以極低價出售資產,或是無償將財產贈與他人。這些舉動都可能是債務人惡意脫產的警訊。
為了舉證債務人的脫產行為,債權人可以著手蒐集相關事證,如不動產登記資料、贈與契約書等文件。這些證據可以用來佐證債務人移轉財產的行為已經導致其無力清償債務。此外,還需要證明債務人主觀上明知其脫產行為將使自己無法償還債權人,這樣才能達到詐害債權的要件。
一旦掌握了足夠的脫產舉證,債權人就可以在法定期限內向法院聲請撤銷債務人的脫產行為。透過法院的協助,債權人有機會回復強制執行,追回被惡意轉移的財產。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