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4
被亂告如何請求賠償?律師帶你認識誣告罪與求償條件

雷皓明 律師

本文中律師將說明被亂告的人該如何提出 告訴,以及可以請求哪些民事賠償,求償時又有哪些標準和注意事項。透過律師的專業解析,讓你在面對誣告罪時,能夠充分了解自身的權益,並採取適當的法律行動。
(2)被誣告人可請求的民事賠償項目
被誣告求償的範圍十分廣泛,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項:
- 律師費
- 交通費
- 精神撫慰金
- 登報道歉費用
- 因名譽受損失去的薪資、工作機會等損失
其中,精神撫慰金是針對被誣告人所承受的心理創傷和痛苦而給予的賠償。若被誣告的不實指控對受害人的名譽、信用造成嚴重傷害,導致其失去工作或重要的人際關係,受害人也可以此為由,要求加害人賠償相應的損失。
(3)誣告罪民事賠償金額的判定標準
誣告罪民事賠償的金額,由法官綜合考量案件的情節、加害人的主觀惡性、被害人所受損失的程度等因素後斟酌判定。一般來說,賠償金額約為5至10萬元新台幣。然而,若加害人的誣告行為不法侵害了被害人的身體、健康、名譽、自由等人格法益,且情節達到一定的重大程度,即使被害人未因此造成實際的財產損失,法官也可判定加害人支付相當金額的損害賠償。
總的來說,被誣告人要獲得應有的民事賠償,關鍵在於提出告訴的時機,以及舉證證明自身所受損害的種類與程度。唯有在適當的時間點提出訴訟,並明確列舉誣告罪給自己造成的各項損失,才能爭取到法官支持,獲得合理的金錢救濟。
2. 誣告罪追訴期限與和解可能性
誣告罪是一項嚴重的罪行,對被誣告者的名譽和權益造成極大傷害。然而,並非所有的誣告案件都能得到及時的處理和懲罰。以下我們將討論誣告罪的追訴期限和和解可能性,以幫助被誣告者更好地維護自身權益。
(1)誣告罪的追訴期限
根據台灣法律,一般誣告罪的追訴期限為20年,而未指定犯人的誣告罪則為5年。這意味著,即使事證明確,若超過了追訴期限,檢察官也不得再對誣告者提起公訴。因此,被誣告者應及時蒐集證據,在案件偵結後儘速提出誣告罪告訴,以免錯過追訴期限。
(2)誣告罪能否和解
誣告罪屬於非告訴乃論的罪行,即使當事人達成和解,檢察官仍可依職權偵辦。換言之,即便被誣告者選擇撤告或與誣告者和解,檢察官仍有權繼續追訴誣告罪。因此,被誣告者在考慮和解時,應謹慎評估案件性質和可能面臨的法律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若被害人未提告,且檢察官亦未主動偵辦,則誣告人可能逃脫處罰。為了維護自身權益,被誣告者應把握誣告罪追訴期限,及時蒐集證據,並儘快提出告訴。同時,也應謹慎考慮是否與誣告者和解,以免影響案件的偵辦進程。
3. 誣告罪成立的實際案例分析
在台灣,誣告罪的判決案例不在少數。前行政院秘書長林益世曾因收賄案被控,他不實指控媒體誹謗。媒體反告誣告罪,法院認定林明知有收賄事實卻仍提告,最終判處林5月有期徒刑。這個案例說明了即使是高官,捏造事實誣告他人,也須負擔刑事責任。
另一個案例中,一名醫師因車禍糾紛誣告他人傷害,後又捏造事實控告拖吊人員毀損。最終,這名醫師觸犯誣告罪,被判6月徒刑,不得易科罰金。可見法院對於誣告罪的判決相當嚴厲,意圖藉此遏止濫訴的情況。
除了刑事責任外,誣告他人還可能面臨民事求償。被誣告的受害者可以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誣告者賠償名譽受損等損失。誣告罪民事求償的金額,須視個案情節而定,但通常不會少於幾十萬元。綜合刑事與民事責任,可知誣告他人的代價相當高昂,得不償失。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