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9
監聽合法 嗎?律師解析監聽定義、法律規範與例外情況

雷皓明 律師

在現代社會中,通訊隱私權是每個人應享有的基本權利。然而,為了偵查不公 開的犯罪活動,執法機關有時需要對嫌疑人進行電信監察。這種做法在台灣受到嚴格的法律規範,以確保公民權利不會被濫用侵犯。本文將由律師詳細解析監聽的法律定義、範圍限制、聲請與核發程序,以及違法監聽的相關責任,讓大家瞭解政府與人民如何在打擊犯罪與保障隱私間取得平衡。
1. 何謂監聽?監聽的法律定義與範圍
監聽是一種偵查方法,透過監控與過濾被告或犯罪嫌疑人的通訊內容,蒐集有關紀錄與查扣,以作為認定犯罪證據之用。根據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的規定,監聽的目的在於保護國家安全、防止重大犯罪,以及維護人民的通訊秘密。
(1)監聽的法律定義
依照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3條第1項的定義,監聽是指「對於通訊內容、通訊紀錄或通訊使用者資料,以監控、攔截、解讀、處理或其他類似之方式蒐集、取得或檢查而言。」換言之,監聽是一種侵入性的偵查手段,可能侵犯人民的隱私權與通訊秘密。
2. 監聽合法的要件與程序
依據《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的規定,合法監聽必須符合特定的要件與程序。聲請調取票是進行合法監聽的關鍵步驟,而法官在核發通訊監察書時,也需要審慎評估各項因素,以確保監聽行為的合法性。此外,監聽期限也有明確的限制,以避免侵犯個人隱私權。
(1)聲請監聽票的程序與要件
聲請監聽票必須由檢察官向法院提出,司法警察若欲聲請監聽,需先報請檢察官許可。聲請調取票時,應遵循一人一票原則,但若同案涉及多名對象,則可同時聲請。除了程序要件外,聲請監聽還須符合以下實質要件:
- 涉及重大犯罪
- 犯罪嫌疑重大
- 無其他方法可資蒐證
(2)法官核發監聽票應審酌事項
法官在收到聲請監聽票後,除了審查聲請是否符合法定要件外,還應權衡核發監聽票的必要性。法官需綜合考量案情、證據與監聽對個人權益的影響,以決定是否核發通訊監察書。
(3)監聽期間的限制與延長
為了保障個人隱私權,監聽期限每次最長為30日。如需延長監聽,應在期限屆滿前提出聲請,且累計監聽期間最長不得超過1年。然而,若涉及國安問題,監聽期每次最長為一年。在執行監聽過程中,應遵守比例原則,不得逾越授權範圍,否則仍可能構成違法監聽。
3. 監聽證據的證據能力與違法監聽的法律責任
合法監聽所取得的資料具有證據能力,可以在法庭上作為證明犯罪事實的依據。相反地,違法監聽所獲得的資料則會依照證據排除法則,不得作為證據使用。這項規定確保了審判過程的公平性,避免不當取得的證據影響案件的判決結果。
除了證據能力的問題外,違法監聽還會導致民事與刑事責任。依照現行法規,違法監聽者除了要負擔刑事責任外,還必須依監聽日數每日賠償被害人新台幣1,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損害賠償金。這項賠償責任的規定,可以補償受害者的損失,同時也對違法行為產生嚇阻效果。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利用GPS定位追蹤的方式也可能構成監聽行為。為了保障個人隱私,即便是使用GPS定位追蹤,也必須依法定程序經過許可才能進行,否則一樣會觸法並須負擔法律責任。民眾應謹慎使用相關科技,以免觸犯法律,造成自身權益受損。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